随着昭华公主身上那纸婚约取消昭告天下,朝堂文武百官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年轻的官员、或是优秀的世家公子,频频往昭华公主府递上请帖,游园的、赴诗会的、品茶鉴酒的,名头五花八门比比皆是。 冷明烛一边烦躁地甩开一封封帖子,一边好奇:大冬天的什么园子值得一游,又有哪家的园子比得上宫里的御花园?真是找个理由都这般牵强滑稽。 对于来自四面八方的花样示好,最后选择了眼不见心为静,索性撂挑子不干,直接收拾收拾包袱跑回宫里去了。 没等昭华公主婚约一事平息,又发生了一件堪称震翻朝堂的事情。 文武百官对此事口诛笔伐,目的竟出奇地达成了一致,不管老少都到垂拱殿外长跪不起,颍都文士学子争相作书谴责讨伐,恨不得历数古今各朝,以此为例打消皇太后的念头。 对此,冷明烛倒没觉得有什么不应该或是不妥,甚至向华英墨画抱怨过几回众人愚昧,不知变通,守着点陈年旧条奉为圭臬,实在不甚明智。 华英便劝她,“成见一事并非一朝一夕能改变,思想固化封闭,另外,人身权属问题始终伴随,也是因为前人不曾有过彻底地突破,虽然良才大能无数,但终究很快又被后人取代并蓄意遮掩粉饰,久而久之刚展露的新芽便又枯萎凋零。如今陛下行此举,前路虽难,但终将可期。” 冷明烛认同地不住点头。 原因无他,乃是太后秦安真颁下圣旨——登基称帝,七日后举行登基大典。 太后之意已决,龙袍帝冕已经赶制出来。面对声声谴责讨伐,也不曾理会,任由百十众朝臣官员于阶前长跪不止,等谁跪得受不住了自行离去,便是默默服软。至于剩下死命坚持的,大才大德者太后也会宽待一二,差人游说相劝;而那些无能还硬着张嘴死守礼义教条的,死便死吧,也算清减冗官了。若还有闹得凶企图煽动百姓民心来反对她的,也无需顾念怜悯,直接命人以杀伐手段残酷镇压,人杀了一批又一批,也流放了一批又一批,却颇有成效。 还是那句话,血见得多了,自然就知道怕了,也将知道何为进退。 不出三日,反对之声渐少。 正当这个节骨眼,以安国公和驻动静北侯、开国郡公为首的三大朝臣主动站出来,上交兵权以示拥立维护之心。昭华公主冷明烛、长宁公主冷清平以皇家后人身份,敬告冷氏列祖列宗,征询破局之法,最终昭告天下,太后秦安真登基称帝乃是承接天命,奉运而为。 无论是迫于兵权镇压、残酷杀伐,还是那玄妙之言,总之无人再敢出声反对。 七日后的登基大典顺利举行。 洪亮的钟鼓鸣声打破了皇城的安宁,礼部的官员们结束了祭祀,盛大而隆重的登基仪式开始。安元皇帝一身明黄色的衮服,龙袍上绣着的九条五爪金龙显得尊贵而威仪,秦安真一步一步走向高台,接受天下万民最虔诚的朝拜敬仰。 冷明烛于最前方伏跪在地,遥遥望过去,只觉心底猛烈地悸动起来,仿佛那处振臂而立的人是自己。她咬了咬唇,还没及时稳住漫游的心神,便听见一句叫她震惊到无以复加的册封。 “镇国昭华公主温正恭良,珩璜有则,礼教夙娴,慈心向善,尔立为嗣,以承大统。” …… 冷明烛要学的东西太多了,看着一头白发长须尽白的教学师傅,只能叹着气认命。 那日登基大典册封结束后,安元皇帝命人重新开启了东宫,等修整利索了,便下了道旨叫冷明烛收拾收拾家当搬了进去,从此将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