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生压低声音对吴方圆说:“不要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目光放长远,有了这四个种子客户,用不了多久,你就能发大财了。” “发大财?种子客户?”这是吴方圆第二次听到种子客户这个词了:“啥叫种子客户?咋发财?” 张生淡淡的说:“《刘涓子鬼遗方》中记载了一味药,叫蒲公英,成熟后,只要一吹,种子就会随风飘走,落地生根,开枝散叶。” 吴方圆似乎懂了,但又似乎没懂,他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懂没懂。 跟张生接触了几次后,吴方圆发现,这个小年轻不走寻常路,跟他打交道,不能用一般的思维方式。 他说东,未必是东,他说西,也有可能就是西。 这小子想法天马行空,没有固定套路,属于典型的乱拳打死老和尚,想了想,吴方圆觉得,谜底似乎就在谜面上:“哦,先生的意思,是让他们替咱们四处吹去?” 张生赶紧让他小点声,咋还把实话说出来了呢:“怎么能叫吹呢,他们这些世家子弟,结交的也都是世家子弟,世家子弟的事,怎么能叫吹呢?” “想让人都买你的东西,最重要的是体验感,体验营销的核心,就只有一句话,记住了……” 吴方圆问:“什么话?” “别看广告,看疗效。”张生轻轻的说。 “广告……疗效……”吴方圆似懂非懂,努力的消化着张生的新思路。 张生又拍了拍吴方圆的肩膀:“走吧,今天他们会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用不了几天,大安四子,就会用实打实的成绩跟向亲友故旧和全长安做总结汇报,那时,全长安都知道你的药……” 好像是这么个道理,不过吴方圆觉得似乎哪里不对,怎么又成我的药了?不是咱俩的药吗? 不,是你的药! “大安四子……”吴方圆回味着:“大安四子,说的是他们?” 张生打量了一眼吴方圆肥硕的身躯,冷笑:“难道是说你吗?” ==================== 武德和贞观年间,进士科考试只考“试策”一门,从高宗朝永隆年间开始,才又增加了“帖经”和“杂文”,从此“试策”+“帖经”+“杂文”成为唐王朝进士科考试的定制,也是从高宗朝开始,以诗文为主的杂文取士才成为唐王朝的选材标准,也是自那以后,在应试考试的促进和激发下,唐诗才逐步走向全盛时代。 所谓“试策”,是隋炀帝大业年间进士科传承下来的规矩,既五道考题,都是考“时务策”,其实就是考士子们对现实问题的理解和处理办法,其实本意是好的,但这玩意也有弊端,他妈的没标准答案。 差不多相当于后世中考高考的阅读理解+命题作文的结合体吧。 皇帝想考“治民”,考生甲说用法家,考生乙说用儒家,两种观点和思路没法区分对错,所以怎么选,选谁不选谁,考官(知贡举)和皇帝的政治倾向和印象分就至关重要。 按规矩,知贡举在选定了三十名录取进士后,要向政事堂递交名单,交由宰相过目,名曰“呈榜”。 所以宰相调整修改录取名单的事,在大唐不是稀罕事,而且进士录取这种与人事有关的事,不仅宰相要过问,英明伟大的皇帝陛下也是要过问的。 众所周知,天可汗陛下喜欢书圣王羲之的字,如果你在贞观朝应试,如果能写一笔漂亮的字,有几分书圣王羲之的神韵,而你的试卷又幸运的被送到了皇帝面前,那么恭喜你,你的大运可能要来了,皇帝对你的印象很好,你及第的概率会大幅增加。 又或者你的才名有幸传到皇帝耳中,即使知贡举没有相中你,你也有在最后阶段逆风翻盘的机会,毕竟李世民是个爱才惜才的皇帝,当然了,那需要你的名气足够大。 比如此刻,这种事就正在发生。 门下省,政事堂内。 武德和贞观两朝,政事堂设在门下省,到了高宗朝裴炎担任中书令时,才将政事堂转移到中书省,此后一直延续。 魏征拿着马周的递交来的新进士录取名单,正在仔细查看。 侍中的职能,美其名曰查漏补缺,其实就是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