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南宋中后期,首都临安城内城外,遍布私盐贩子,而朝廷无能为力。 虽然盐贩叛乱给朝廷带来很大影响,但是毕竟盐可以给朝廷带来不小的收入,控制私盐一直是传统社会的国策。 直到元朝时期,蒙古人把盐业专营做到了极致。他们不仅效仿唐朝对卖盐管控,而且疯狂提高盐价,官方价格比产地价格高了快500倍。 盐业专营短时间给元朝带来了非常可观的收入,盐业收入一度达到全国总收入的80%,不过也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元末几个带头起事儿的,很多都是盐贩出身。像是张士诚方国珍这俩人都是盐贩,朱元璋虽然没卖过盐,但是他却得到不少盐贩子的支持,才有了他贿赂郭子兴,自己回老家招兵买马的故事。所以有这么一种说法,说是元末乱世,实际上是一帮盐贩夺江山。 而到了明朝,更是开始出现了盐引制度。 洪武年间,朱元璋将延续已久的官盐制度,开放为允许商人通过输送粮食来换取食盐的销售许可,大约30斤粮食就可换一份“盐引”。这样一来,不仅解决了边防军需的问题,还能让利于民。 这里的“盐引”指的是一种专卖凭证,即商人从政府那里购买盐引,盐引上写着具体的支盐数量、运送时间、地点等信息;然后,商人拿着盐引到盐产地支盐;再将这些食盐运送到指定的地点进行贩卖。 明太祖在面对紧急的边患问题,推行了利国、惠商、便民的“开中法”:盐商们需要按照招商榜文的规定,先将粮食运送到规定的边塞军区,再换取运盐的凭证——盐引;然后,商人们便可凭着盐引到盐场支盐,将食盐运送到指定的区域进行销售。整个环节看上去有点像我们今天的证券交易。 说白了,想卖盐,有盐引就可以;想要盐引,那就得送粮食到边塞。 非但如此,盐引还可以溢价,也可以当作支付凭证和经营许可证,拿到食盐市场上卖。如此大的利润,就连很多皇亲国戚,哪怕太监都成了盐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