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到桌面上没上弦的弓坯,张之庆就想到了一种弓,英格兰长弓。 为什么会想到它呢,因为这玩意儿造价便宜易制造,明朝采用的是复合弓,像什么大梢弓,小梢弓,而且制作方法相当复杂,如明末的天工开物记载。 书中说,弓胎为一整根竹材制成,长二尺,中间内收。弓胎选材时,最好使用秋冬时期砍伐的竹子。如果使用春夏时期砍伐的竹子,制好后就容易被虫蛀。 弓胎削好后,要在两端榫接弓弰,弓弰为桑木制成,上面刻有挂弦的槽。弓胎装上弓弰后,就可以开始粘角和铺筋了。传统复合弓的弓身由弓胎、角片、筋组合而成,三者之间以胶粘合,牛角片粘在弓胎面对射手的一面,筋则粘在另一面。胶以大黄鱼的鱼鳔熬制而成,产地多在安徽宁国。北边的少数民族地区则使用其他海鱼的鳔熬胶,性能和黄鱼胶相仿。 制造工艺的复杂,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就是产量低,比如辽东地区每年只能生产1800张弓。 还特别强调,不同力数的弓,要配备不同重量和长度的箭,重弓配轻箭射不准,轻弓配重箭射不快,在明代,通常认为只有北方才能造好箭。因为箭羽要求非常硬,才能确保箭的飞行稳定性和准头。所以明代北军偏爱使用老鹰的羽毛。 而南方一般只有大雁和鹅的羽毛可用,这类鸟羽偏软,所以飞行稳定性差,准头不高。 而英格兰长弓,他属于直拉弓,材料用木质较硬的木材,一般上好的是用紫杉木,次一点的可以用榆木,白蜡木,桑木,柳木等,然后弓弦采用的是麻绳,用麻绳搓出来的,说白了就是一根木棒削出弓坯的形状,然后掰出弧度,再用麻绳作为弓弦,可见这玩意儿制造多廉价。 太适合大规模生产了。 另外这玩意儿威力也不俗,对付成群的步兵,穿透皮甲,棉甲,战袄应该是没啥问题,长弓在战场上胜过弩,主要凭的就是射速快。从火力密度上说,一名长弓手的作战效能起码抵得上三名弩手。合格的弓手一分钟可以精准瞄射12支箭,如果是乱箭齐发的时候,射速可以提高到15支,个别变态的甚至能射出20支。这样的平均射速,到了1866年,普奥战争中后膛定装的德莱塞步枪也仅能达到其一半。 “国公,你也知道我是从欧罗巴东归而来的,我十五六岁的时候,我爷爷带我游历欧罗巴,我在一个小岛上见过当地人使用的一种弓”。 常茂一听来了兴趣,“哦?张大人还懂军械?”。 “算不上懂,但是略懂”。 “那张大人请快说说吧,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弓?”。 “他们用的是一种长弓,叫威尔士长弓,其长度通常可达到六尺,这种长弓采用的是直拉弓,不是咱们那种复合弓,也不是蒙古人那种反曲弓,制造较为容易,弓身采用硬木,弓弦采用麻绳,所以较为廉价,制作工艺较为简单”。 常茂一听,好家伙,这弓够长的六尺,比一個人都高。 (查了下资料,英格兰长弓约两米,然后看了一下一尺等于多少米,古代一尺好像等于33厘米,这个不过好像有点飘忽不定,商朝时候1尺等于1米6,搞得我很迷糊) “那张大人说说那弓是什么样”。 “这样吧,我给你大致画一下”。 说吧,张之庆从地上捡了一根削下来的木材边角料棍子,在地上画了一个英格兰长弓的大致形状,弓身是半月牙,后边加一根弦,弓梢较短,这基本上就是长弓的大致雏形。 “大致制作方法是树节的新鲜树干,将原木的大部分边材削去,得到一条横截面为两寸边长正方形、长度与射手身高相等的弓背材料,从横截面看,要取偏中间的部分,一半为木心,一半为边材。木料越坚硬致密,弓的力量越大,然后就可以塑形了,不过塑形的方法我估计匠人比我懂,这里我就不说了”。 “好!我一会儿让人做一把试试”。 “对了,还有一种弓,女真大弓,女真人用的弓”。 (后世清朝用的满洲弓) “女真弓的结构从中间向两边对称,依次为握把、弓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