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了。” 反正不管起了个什么头,赵村儿人下一句必保接“上报纸了”,说三句话,就再绕回“上报纸了"。 亲戚朋友们: ".…"都知道你们大队上报纸了,还没完了。 十里八乡对赵村儿大队出名的事儿,全都羡慕的不行,不管心里啥想法,嘴上都是好话,原来不太对付的村子,也消停了不少。 最明显的就是李村儿。 外村儿冬天闲,人也闲。 像春妮儿的事儿,不少人拐着弯儿地跟赵村儿人说啥“夫妻还是原配的好”, ”男方有毛病,肯定对女人好"之类的话,让人烦不胜烦。 春妮儿前婆家明面上坚持春妮儿前夫没问题,但都知道赵村儿不乐意听还老有人提这些,很难说背后没有春妮儿前婆家的作为。 > 诸如此类,不在少数。 赵村儿大队身边,好像都是善意。乡下尚且如此,市、县、公社信息传播更快。 公社里,段书记和吴主任是整个公社第一时间得知每一份报纸内容的人,次次都要交流一番。 其他认识赵柯的人,也都要看看报纸,讨论讨论。不过受益最多的,当属赵棉。赵棉和赵柯,在轴承厂同样有人气,但存在极大的区别。 赵柯好看,但相处久了,人们更喜欢的不是她的外貌。 她待人真诚,不白占便宜,尤其懂得跟男工友相处的界限,大方而不暖昧,又很照顾女工友,只要认识,几乎都能处成朋友。 男工友跟她相处自然,女工友也大多不会嫉妒她,属于老少咸宜。 赵棉长得漂亮,性格温柔,一入工厂就引得不少工友注意,特别是男工友。 即便她表现出没有处对象的意思,赵柯每每过来也都要玩笑似的“敲打”一下男工友们,还是有不少人不畏艰难地献殷勤。 这种情况,难免被一些女工友不喜。 而经过李大胜那一闹,虽然赵柯和赵枫帮她善后了,厂内乃至于公社里,仍然有许多人暗地里说闲话。 赵棉感觉得到,但她突破内心的桎梏之后,已有所转变。 彻底明白之后,她待人依旧温柔,如水似风,实际真正放在心里的人,只有少数,旁人的目光根本无法影响她。 这种变化,外在表现并不明显,可当她再次表明“暂时没有处对象的打算”之后,追逐她的男工友们莫名就没了“早晚能拿下她”的自信,散去不少。 原本弟弟当兵,爹去省城医院进修,妈是大队小学老师,妹妹是大队妇女主任,还交友广阔,对她的加成就相当大。 受报纸的影响,赵棉的人缘儿又发生了一次变化,连工厂领导对她的态度都热情了不少。 轴承厂订的《群众日报》送到单位那天,工人们读到那篇《信仰不灭,初心不改,知青力量谱写时代之美》的文章,车间里全都是对赵柯的议论。 “咱们双山公社也有传到全国的人物了。”"赵柯可真是了不得。""她咋这么有本事?" br /> 赵棉情绪少有太过外露的时候,这段时间本就肉眼可见的喜气洋洋,现在满脸都是对妹妹毫不掩 饰的骄傲。 午间休息,于师傅叫赵棉去她宿舍说话,也很为赵柯高兴, "她之前要回村儿里,我还觉得她浪费,没想到是我短见。" 赵棉摇头道: “您是为了小柯好。她自己一开始也只是打算在村里过渡一段时间,谁都想不到会走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