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说家里活儿没撂下,我媳妇儿排班儿之后,就开始支使我嘞。" 好几个男社员有相同的遭遇,摇头唉叹“大老爷们的威严”受损。 妇女们与他们分辨,男社员们惹不起只能躲。 苏教授看了一会儿,得出一个结论:赵村儿妇女们的地位,比一般乡下妇女要高些。为什么会这样,他心里大概有一些想法,但还不确定,可能得由赵柯给他答案。苏教授进到大库。 昨天晚上,煤油灯昏暗,苏教授看不清工作间的全貌,也没看清里面的物件儿。而白天,苏教授一进来,目光立马被墙边摆放的一架五六米长的龙骨水车吸引了目光。裸露在外的零件,几乎是纯木制,簇新、完整、结构复杂.… 很难想象,这是由农村自行建造的。 林海洋坐在登记桌后,进行登记。 >苏教授低头问他: "小同志,我能知道,这水车是由谁主持建造的吗?" 林海洋指向坐在最里头,吵闹中依旧专心致志学习的傅杭, “傅杭傅知青,水车、排水渠、土窑,都是他研究完,领头建的。" 苏教授伸头看向傅杭,惊讶。 一个仅仅几十户的小村子,有一个赵柯,已经很令人吃惊,竟然还有这么出色的青年。而且不止赵柯和这位年轻的傅知青,苏教授又看向林海洋以及工作间内其他的人。他的出现,使得一些人的注意力转向他,但仍然能看出他们原本在做什么。 林海洋桌面上的书,苏教授没看错,是机械相关,笔记本上画着有轴承链轨的半成品。其他人面前,或是摆着报纸、书……或是有蘸水的木棍…… 也有没在学习的,但也没闲着。 有人拿着刨子刨木头;有人一手锤子一手凿,剔槽;有人叮叮咣咣地钉家具…… 这是一个偏远的农村。 懒怠,迷茫,怀疑……是现在很多农村以及知青的状态,外界对此有一系列的讨论,谁都不知道前路到底同往何方。 可赵村儿太不一样了! 苏教授即便听赵瑞和赵建国说起赵村儿大队在扫盲,也只是简单地以为,他们不过是像赵柯说得那样应付了事。 什么都抵不过亲眼所见。 无论如何高喊“知识就是力量”,真正付诸行动,实在不易,尤其,还是带动整个村子的氛围,真正践行着知青下乡的意义。 工作间的众人看完稀奇,见怪不怪地回头继续做他们的事儿。苏教授不禁举起照相机, "咔嚓"拍下一张照片。 随后,他走进工作间,站到傅杭对面,对着从始至终没有分神的青年拍照。声音太近,镜头太明显,傅杭抬眼。 "咔嚓。" 又一张照片拍下,苏教授放下相机,问: "你好,傅知青,我能采访你几句吗?"傅杭看向他手中的相机,停顿片刻,点头。苏教授翻开笔记本,问了些问题。 傅杭——回答,便指向不远处明显精心打扮过的刘兴学和邓海信,道: "刘知青和邓知青都是进步知青,他们来的更早,经历过赵村儿大队发展前后的整个过程 ,这期间,知青们思想的转变,他们比谁都了解,应该对苏教授的文章更有帮助。" 刘兴学和邓海信随着他的话,挺直腰杆,面露激动。 苏教授确实对赵村儿知青的心境变化很感兴趣,顺势便转向两人。不过他绕过去之前,瞄了一眼傅杭面前的两个笔记本,一顿。 那一本旧一些的,满满的都是物理知识,看笔迹,应该出自一位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