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有关发射环太阳卫星的舆论中,关注最多的还是卫星和太阳表面的距离。
十万公里,实在太近了。
如果是相对于地球六千多公里的半径来,十万公里的距离,还是非常遥远的,甚至相对于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十万公里也有三分之一。
但是,太阳实在是太庞大了。
太阳的半径就高达六十九万五千多公里,直径更是超过一百三十九万公里,在百万公里的数量级面前,十万公里就实在是太近了,甚至可以快要被‘吸纳’进去。
当距离也只是一个数据,最主要是距离太近,受到太阳的影响,就会非常大。
哪怕是在遥远的地球上,都能感受到太阳强大的影响力,更不用是在太阳表面了。
十万公里的位置,遇到一些太阳活动的情况下,根据有关的研究数据,温度都有可能会超过一千摄氏度。
这个温度足以融化大部分金属。
那么距离如此近的环太阳卫星,是如何运作的呢?不会才刚到达既定轨道就融化了吧?
当然融化只是个讨论,航天局公布了即将发射距离如此近的太阳卫星,就肯定掌握了相关的技术。
那么是什么技术?
这是很多舆论都关心的问题。
当有一些专业人士站出来,舆论马上转向了一个技术——
材料!
只有抵御高温、高辐射、高电磁风暴,才能在距离太阳表面近的位置,保证电子设备运作。
舆论马上转向了相关的材料技术,好多的法直接把技术,按在了赵奕的头上,认为赵奕研究出来了,迈向新领域的超级材料。
这么也没有错,z波压缩技术确实是赵奕研究出来的。
但是舆论后续发酵则是把技术和奕星科技联系在一起,认为是赵奕帮助一心科技完成的相关材料技术。
这时候,高等压缩材料公司站了出来,明确表示卫星材料是由公司制造,还做出了简单明,“我们根据赵院士的研究,掌握了一种能够把任何材料,进行高强度压缩的技术。”
“通过这种高强度压缩技术,可以让材料的物理特性得到质的提升。”
这个公告解释了环太阳卫星的核心技术,同时也确定了技术确实是由赵奕研发出来的。
舆论并不意外。
最主要是,似乎只要是感觉不可思议的科技,就能够和赵奕的名字直接联系在一起。
如果换做是其他人,反倒是一件惊奇的事情。
这时候,舆论也能理解为什么奕星科技,能和宇航局、高等压缩材料等部门合作,因为技术都是赵奕研发出来的,奕星科技是航空集团旗下公司,而赵奕是直接负责人,自然有资格和这些公司进行合作。
与此同时,更关心材料问题的是国外相关机构。
不少掌握着顶尖材料制造技术的机构、企业,都想到了不断进行商谈的宇宙飞船项目。
这些机构和企业掌握的最高级别的技术,自认为有资格作为核心合作伙伴,直接参与到宇宙飞船项目中,有的甚至拿着高端材料技术,换取参与核心部件的研发制造工作。
他们被直接无情的拒绝,而且是非常干脆的拒绝。
虽然宇宙飞船项目已经正式开始,一些附带的部件,都已经进入到制造过程中,但因为牵扯到大量的技术和材料,制造可不是短时间能完成的,和其他企业、机构的谈判还在进行中。
这掌握顶尖材料技术的机构、公司,就是最难在合作上达成一致的。
之前这些机构、公司还不明白,为什么国内的谈判组,会在合作上拒绝的如此干脆。
现在他们明白过来,是因为国内拥有更高端的材料制造技术,而他们所掌握的高端材料,也只能为宇宙飞船的制造锦上添花而已。
“这肯定是个新技术、全新的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