姝心里撇撇嘴,她可不想把功劳归在儒家头上,那样只会使儒家根基更为扎实,只不过暂时只能妥协,儒家依然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占据统治地位。
李静姝又在黑板上写上“车同轨,书同文,字同音,统一度量衡。”,再把标点符号统统写上,开始讲解标点的运用。
末了,总结道:“如今上至朝廷公文,下至县衙行文,莫说不识字的百姓,就连诸官员有时也会因为断句不同,造成南辕北辙。”
“但有了标点以后,可以完全避免诸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不同解读。”
“尤其公文之类的,需要的是明确无误的意思,而不是模棱两可的误读。”
对于断句的过于灵活不够精确,最著名的断句就是对论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的断句,有好几种解读,各自意思不尽相同,从古代就开始有争论吵架。
比如这样断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或者: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又或者: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总之,没有标点符号,让本来就言简意深的文言文,变得更加灵活不可控,对于需要精确下达指令的政府公文来说,简直就是一场灾难。
尤其李静姝后期有打算逐步推广各学科知识,更是需要精准描述。
众人都是识字的,自然能想明白李静姝的用意,不禁再次为李静姝设计的这种简洁明了的符号所震撼。
千年来,为什么就是没人想到用这些简便符号来断句呢?
同样都是脑袋,为什么别人就有这些巧思?果然凡人还是比不过天上来的啊。
“此举大善,文教必兴!”贺县令摸着胡子赞叹。
李静姝现场翻了个白眼给他,不过也没反驳,毕竟孔子的思想还是倾向于有教无类,赞同兴教育,这一点倒是和李静姝谋合。
接下来,介绍数字的应用,依然在于简便提高效率,对于度支计算、营造等具有明显的提高效率的作用,但贺县令显然没意识到其中的重要意义。
李静姝也没有展开数字应用的前景,毕竟这时候各理科并未发展起来。
“文字简化,自大篆始,就在不断进行,但并未在国家层面统一进行,现行文字依然过于复杂,需要简化以降低识字难度。”
李静姝的出发点依然在于降低识字难度,提高识字效率,众人不得不佩服李静姝见识之广博和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