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UU小说网>其他类型>中国道教也有趣> 第二十五章 总括三洞 上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十五章 总括三洞 上(1 / 2)

寇谦之在整顿道教之前,北方道教的状况已经详细分析过了。那么同一时期南方的道教是什么情况呢?大哥别说二哥,应该说比北方更复杂。

首先,佛道之争越来越激烈,道教在发展上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

全国佛教发展已成燎原之势,别处不说,就说陆修静的大本营庐山吧,他自己就只占了一小块地盘,周围有归宗、秀峰、万松、西贤、海回五大佛教丛林,三百多处庙宇,近万和尚。每当站在高处手搭凉棚欣赏庐山风景时,绿树掩映下无数光头时隐时现,在斑驳的阳光下熠熠生辉,是不是顿时就感觉自己的道友好少啊,压力好大啊,心好塞啊,唉怎么和尚们就不累呢,这念经的声音就没停过。

事实上,并不是只有庐山是这样的,全国各地哪都差不多如此,杜牧那首古诗估计人人都会背,南朝四百八十寺,可见佛教是如何的兴盛。等等,整个南朝才不到五百座寺庙,貌似不是很多啊?当年老师怎么讲的记不太清了,那时对历史理解也不深,但这里说的只是在南京周围的寺庙个数,实际上经过考证,杜牧那是在搞促销给打了个七折,当时至少有七百多座,试想佛教在整个南方是何等规模。

如果只是和尚多点还不是让人太担忧的话,真正让陆修静心焦的是,士族、读书人研究佛学的人越来越多了,这就动摇了道教的根本和未来了。其中的原因,除了有佛教迅速发展的因素以外,道教自身也出了大问题,这才是事关道教生死攸关的隐患。

早期的道教经书来源,主要的是一些道门高人的创作,多数是以神授方式出现,在数量就比不过佛教,人家有后援啊,直接从印度运几车来,找几个翻译,一部部佛经就流传出来了,那才是真的量大管饱。随着三洞经书的大量出现,虽然在数量上有了一定的改善,但随之而来的是大量抄改佛经、伪造道经的现象流行,造成了道经市场的真假难辨,是非混乱,就连一本经书的页码顺序都是乱的,怎么一个乱字了得!

问题还远不止这些,就算你好不容易找到了一本真经,但却发现好深奥,看不懂啊!关键是那些作家们为了显示自己的水平层次如何高,或者显示经书的地位,往往是故意这么做的,能多深奥就写多深奥,就是不会好好说话。

面对这样一个混乱的道教出版市场,就算是原来还喜欢研究道门经书的人,也会摇摇头,表示惋惜,或鼻孔喷出一股白气了,唉,还临佛经贴心。

面对这种现状,作为南方道教的领军人物,陆修静那叫一个痛心疾首、食不知味、夜不能寐啊,于是自觉地承担起改变这种混乱的出版现状的责任,否则,不用佛教再有什么动作了,人家就搬个马扎坐在那,边嗑瓜子边看着你们道教自己把自己作死了。

师出有名是我国的传统美德,这方面陆修静自然不会犯低级错误,在整理经书的过程中,陆修静一早就提出我是一名光荣的、有责任心的三洞弟子,为了“祖述三张,弘衍二葛”的大义。显然是先把自己放在一个名正言顺的位置,整理工作也就理所应当了。当然,潜在的意思也是在说我精通各门各派,有资格也有能力完成这项艰巨而光荣的工作,他的底气除了来自自己的真才实学、声望地位以外,还包括皇室的支持。

在自己的度假山庄里,陆修静先把自己多年以来搜集到的道教经籍集中存放到崇虚馆,这时候如果再临时去收集肯定是来不及的。陆修静一生都在广集道书,早在他离家出走时,就已经开始注意收集了,先后从句容茅山殳季真(殳音叔)那里得到了杨羲、许谧的上清经法,从句容葛粲那里得到了灵宝和三皇经法,这些原来都收藏在庐山的道藏阁里。如今在首都住着,皇帝、大臣、士族名流们也免不得会贡献出自己的珍藏,最终这些市场上能见得到的经书,基本上都进了崇虚馆。

接下来就是对这汗牛充栋的经书处理了,主要工作有刊正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