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考赞三声唿哨,一长两短,另外两名喇嘛迅即在他身后排成一列,王山不禁一愣,通常列阵阻拦对手都是成一横排或者正三角形、倒三角形,江湖谓之“铁索横江”或“泰山难移”。
排成一列,岂不是减少了拦截面积、给对手以可乘之机?
这便是古格王朝武功的可怕之处:奇正相反,神鬼难测,出其不意,因其极少介入中原武林纷争,各门各派对其了解甚微,且多为道听途说、添油加醋之谣传。
三人排成纵列,便是古格朗巴寺三大镇寺法宝之一“冈仁波齐须弥掌”的第一式“神山一炷香”。
相传须弥掌是由藏传佛教噶举派大师班觉桑布所创,共有二十七式。
吐蕃王朝末代赞普朗达玛时期,兴起了大规模的灭佛毁寺运动,不少避难的王室贵胄和僧人远遁阿里地区,在这里建立了古格王朝,兴建寺庙,弘扬佛法,重现佛教的昔日荣光。
须弥掌和其他武功也随之传入古格的各大寺庙。
仁钦是朗巴寺的一位掌灯喇嘛,深研佛法,武功博大精深,绝顶聪慧,在一次去神山冈仁波齐转山时顿悟。
他将冈仁波齐峰虚无缥缈的云雾、夺人心魄的冰川和佛光幻化的雪顶精炼为九句口诀,融入须弥掌法之中,使之变得刚柔并济、变幻莫测,遂得名“冈仁波齐须弥掌”。
王山哪里知道“冈仁波齐须弥掌”的厉害,看见“神山一炷香”和岩洞壁之间有一个二人宽的缝隙,便欲借道冲出岩洞。
他刚迈出一步,一只手掌迎面拍到,他转头让过,另一只手掌已在右侧等个正着,就好像是他自己把脸凑上去挨一耳光似的。
王山只好低头,哪晓得第三只手掌已袭至胸前,他侧身避开。
第四和第五只手掌分别拍向他的腰部和右肘,他不得不向后一跃,退出搏击圈子。
这便是“冈仁波齐须弥掌”的第七式“观音千灵掌”。
一人两只手掌,三人只有六只手掌,皆因口诀催动,使将出来迅捷如闪电,方位似鬼魅,对手只觉得上下左右、四方八面手掌翻飞,如影随形,直如处于一个手掌的漩涡之中,如无兵刃相助,断难逃过。
躲得远远观战的李楚楚暗自庆幸自己取了守势,得有机会观察对手的武功路数和评估对手的实力,以谋划下一步的行动。
没想到那少言寡语、羸弱猥琐的王山倒抢先出手了,魄力非凡,应变奇快,功夫了得,只怕不在李楚楚之下,她这番算是彻底看走眼了。
朗巴寺喇嘛只两招“神山一炷香”和“观音千灵掌”便守住了岩洞口,王山卷轴已在手,不欲逞能恋战,只想赶快逃离。
他一个侧旋上升“千岩万转路不定”,此乃五代十国流传下来的轻功“身登青云梯”第九式,飞身窜上岩壁,身体和岩壁构成勾三股四弦五状,脚尖轻点岩壁,使出第六式“一夜飞度镜湖月”,朝岩洞口冲将过去。
喇嘛们随即变招为“雪顶万丈光”,三人纵列变成了三人叠罗汉,两名喇嘛在底下托住贝考赞的双脚,成一个“众”字形。
贝考赞的双手可以触到岩洞顶壁和左右岩壁,整个岩洞截面均在其掌控之下,三人同时趋前退后,左右开弓,行动自如,如同一个人一般。
王山再次被封堵住,只好一个后空翻一招“且放白鹿青崖间”,退回原地。
此时,贝考赞言到:“王先生,我们有三人,你只一人,古格王朝的武功你连皮毛都没有见到,就已经出不了岩洞,我们也不用出手抢画,大家就这么耗着,看你扛得住几天?”
他见王山默然不语,脸现忧色,似是接受了这一事实,便继续威胁劝诱:
“画你肯定带不走,何必为此送命?你我无冤无仇,这样吧,你把画留下,我们不为难你。”
王山长叹一声,心有不甘地说到:“双拳难敌四手,罢了,罢了,命里无时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