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UU小说网>其他类型>画家歌姬词人的崛起:大宋要翻天> 第39章 隔山有耳(上)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9章 隔山有耳(上)(1 / 2)

“咦?”荇茸仙子指着画中倒数第二个景致“老槐草桥”,言道:“这里有一艘小木船,红彤彤,煞是打眼,我一个外行看着都不妥当。”

张择端立时打起十二万分的精神,仔细观察,的确如此。

画中一座草桥横跨小溪,桥边有三株老槐树,树阴下停泊着一只小舟,无人无桨孤零零,船身通体红色,看不出勾勒的轮廓线,甚至分辨不清船舷和船板。

小舟和周边的景致色调相比,显得十分突兀,像是绢本完成后,画家粗心大意洒了一滴朱砂在上面。

“你自己画的,还不知道是真是假?”诸葛不耐烦地讥讽到。

“那是那是,年代久远了,确实记不住这些细微之处。”

张择端随即拿起一枝芦苇杆画笔,蘸了少许阴阳五敛子阴果的浆汁,轻轻地在那小舟的尾部点了一点,几乎就在一瞬间,那一点变得更红了,红得和贵州铜仁出产的朱砂一般鲜艳夺目。

张择端长出一口气,退后几步,顺手将画笔掷了出去,“找到了!就是这小船!多出来的小船!”

在张择端一行人尚未进入岩洞前,沈叔伦已经来到一处通风孔,这是他探查完所有的七个通风孔后选定的。

这些天然的通风孔呈各种各样的形状,有裂缝状的,有孔洞状的,他选定的这一处呈外大内小的喇叭状,也不知道他用了什么方法,估计到此处距离岩洞内部最近。

这里外部环境却极其险恶,喇叭状通风孔开口在几乎垂直的峭壁上,正好被厚达数丈的悬垂冰川所遮挡,但另有一个好处就是守卫者认为此乃天险,非神仙不可靠近,因而无人看守。

这给了沈叔伦施展手脚的机会。

“绝险不守乃是破阵之处”,是他祖上沈括在所著兵书《边州阵法》中的十七进攻阵法中的第九法,沈叔伦自然是倒背如流,理解深刻。

沈叔伦劲装结束,腰系牛皮索,脚穿特制的皮靴,靴底和靴头装有尖利的铁齿,可以在坚冰上刺出小孔,以分担身体的重量。

他慢慢下滑到冰川和通风孔齐平处,低头朝脚下瞥了一眼,悬垂冰川四周望不到边,直朝山脚下延伸开来,垂直的一马平川,阳光洒在冰川上,反射出一片一片耀眼的光芒,他感到有点头晕目眩。

此处的冰川已经向内凹陷进去,形成方圆大约二尺的一个冰窟窿,透过冰窟窿可以看见对面岩壁上的通风孔。

原来,沈叔伦甫一上山开始琢磨的事情,就是如何尽可能地靠近岩洞,也就是靠近《清明上河图》。

选定这个喇叭状通风孔作为下手地点之后,他每日都要下到此处,“开凿”冰窟窿,不是用钻子、斧头和铁錾,而是他就地取材制造的工具,他称之为“石油绳”。

阿图什峰顶雪松林深处有一个小池塘,里面不是坚冰,而是黑乎乎油腻腻的粘稠液体,终年不结冻,多少年来,没有人知道这是什么,也没有人加以理会。

但沈叔伦知道,在他祖父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卷二十四记载有:鄜延境内有石油,……出于水际,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燃之如麻,但烟甚浓……。

他大哥沈伯傲曾经用石油制作抛射球和火袖箭的燃料。

契丹人在峰顶的仓库储备丰富,沈叔伦在那里找到大卷大卷的粗麻绳,将其浸入石油,然后背上一大捆下到和通风孔相对的悬垂冰川处,打火点燃石油绳,以此融冰。

离开时,再在冰窟窿内敷上厚厚一层盐,继续融冰,夜以继日。

也亏他有这份坚毅,每日两个时辰,用一根牛皮索把自己吊挂在这数百丈的冰峰之上,为了《清明上河图》,不知道有多少人已经命丧黄泉,肯定还会有更多的人呜呼哀哉。

沈叔伦很清楚,自己能吊挂在这里被烟熏火烤,那是多亏了菩萨保佑和祖宗庇护。

那个冰窟窿方圆二尺许,沈叔伦只稍微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