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现在都还记得,动员会的时候,单位几乎所有的领导都出席了。
那场面,领导们轮番各种动员,各种鼓劲,说的那叫一个好,那叫一个天花乱坠。
目的就是让他们打消顾虑,安安心心服务边疆群众,千万不要丢了单位的脸云云。
领导们唱的高调,不谙世事的他都信了。
同时,领导们的殷殷嘱托也让他禁不住的热血沸腾,就一个心思,绝不能辜负单位和领导的期望,也不能丢单位领导的脸,一定要教导好孩子们。
在接下来支教的日子,他也是这样做的,虽然时间不长,但是他和孩子们相处的非常好,结成了亦师亦友的关系。
虽然,后来他被单位欺骗了,等支教回来之后,原本的岗位被一个“二代”顶替了。
当初信誓旦旦的那些领导都不见了,他的直属领导也调走了,雪上加霜的是单位的新领导刚好搞完了岗位调整。
于是,年轻的他就悲催了,没岗位,也没地方安置他。
在被踢了一段时间的皮球之后,他被打发去报社的热线做了接线员。
可惜,连这个岗位也没干长,后来有新领导家的亲戚来了,他又被派去做校对。
大家可能不知道,在日报社做校对那是非常辛苦的,因为必须要上夜班。
工作都是从下午开始的,常规情况下是下午五点上班,凌晨三点下班,要是遇到特殊情况,可能会更晚。
虽然,对于上夜班的人,理论上单位是会派车送大家回家的。
但是事情就坏在那只是理论上,事情的真相是单位事实上就只有一辆通勤车。
于是,所有上夜班的人都得坐这辆车回家,而司机们那肯定是需要先送领导,等大大小小的领导都送完了,一两个小时都过去了。
年轻人虽然能抗,可是天天如此,也熬不住。
而且,在送人的时候,司机也并不是按照路程的远近来送人的,而是按照领导职务的大小选择送人的线路。
这就造成一个尴尬的局面,那就是你明明已经离家不远了,司机也不会停车让你下去的。
在一个单位,只有领导们的时间很宝贵,也只有领导们的身体是重要的,至于你一个才毕业几年的小员工,哪有那么多讲究?
领导们会语重心长的说,年轻人就是要多吃苦,多磨砺。
你要是敢有意见,敢说等不及,那也不是没有解决方案,你自己回家吧。
反正打车费是不能报销的,你自己想办法消化,于是,在坚持了半年后,年轻气盛的他实在扛不住了,一气之下离开了这家人人羡慕的省级党报。
不过,这事儿也不完全是坏事,至少,他在这之后,就不怎么相信领导们画的大饼了。
呵呵,扯远了,还没说他是怎么认识佤邦领导的。
这恰巧和他去支教的事儿有关,那个时候,他刚好就在佤邦对面的学校支教。
那个时候这里还叫思茅市孟连县,他被分配到了一个叫勐啊中学的地方教书,还当了班主任。
而在他的学生里面,就有一些是来自佤邦的学生,其中不乏是部分佤邦高官的后人。
他算是个天生老好人,乐于助人,也没有什么架子,毕竟自己也是苦出身,他能理解孩子们的苦。
结果也不出意料,他和孩子们成了好朋友,众人打成一片,成了无话不谈的伙伴。
而且在一段时间以后,他也发现孩子里面竟然还有带着侍卫来读书的。
这些人,每到周五,就由护卫队保护着离开学校,星期天晚上又来继续读书。
后来他才知道,这些人里面竟然有人是佤邦副主席等高官的后人,只不过平时都是不显山露水的,非常的低调。
这些人,每周来上学的时候都是由护卫队保护着来到勐阿口岸,自然,在过口岸的时候是不带武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