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房里,光绪边看着书,边试探性地问了一句:“眼下,朝廷正是用人之际,依你看,变法维新之重任,谁人可担任?”
载洸思索了片刻之后说:“臣觉得,李鸿章、张之洞二人可堪大用。甲午一战失利,李鸿章虽然要负些许责任,但是瑕不掩瑜,不能因此就否认了他的才能跟贡献。
自同治中兴以来,每每有军国大事,李鸿章都是躬身入局之人,久经历练,经验丰富,眼界广阔,精炼实干,皇上若是要行变法维新之政策,将来可重新启用此人。
至于张之洞,久任封疆大吏,奉行经世致用之理念,治下之地,皆是一副欣欣向荣之景象;其人博学多才,见多识广,有维新之志,亦有维新之才,对于变法维新之国策,此人亦可托付。”
光绪犹豫了片刻后说:“李鸿章虽有大才,但是眼下民怨国怒都压在他一人身上,风波未消,朕暂时还不能启用他。
至于张之洞,虽然封疆大吏干得出色,但是回京主持变法大局,未必能够胜任,何况,朕也有意让他继续留任,在地方上推行之后的变法维新政策,为地方官吏作表率。
如此一来,最理想的人选,还是得从京城里面找。你觉得,翁师傅如何?他是朕的老师,又是清流领袖,要是重用他推行变法大计,想必会顺畅许多。”
听到了,载洸先是沉默了好一会儿,才缓缓地说道:“翁师傅是皇太后选的帝师,又辅佐了皇上二十年,臣弟本不该折损您的颜面。
但是为了皇上的维新变法大计得以顺利推行,有些话,臣弟即便是冒大不韪,也要说。
翁师傅此人,沽名钓誉,故步自封,且近年来日渐固执,为了维护自身的地位、培植势力,不断地排挤异己,在这种情况下,皇上如果还用他主持变法大局的话,无异于抱薪救火。”
光绪叹了口气,又缓缓地说道:“那奕劻、荣禄这些人呢?你觉得如何?”
载洸:“恕臣弟直言,此二人既无维新之志,又无维新之才,难堪此等重任。”
光绪咽了下口水,眼睛缓缓地从书上移开,望向那腾升的烛火,脸上的表情渐渐变得严肃起来。一阵微风吹进窗里,烛火又跟着摇曳起来,将他的脸庞照射得忽明忽暗。
光绪:“如此一来,要想推行维新变法,非你莫属了?”
载洸则快速回复道:“非也,要是顺利实行变法维新,首要之人不在臣,也不在其余臣子,而是皇上。”
光绪转过头来,整张脸都陷入了阴影里。“此话何意?”
载洸:“只要皇上有变法维新之决心,坚定不移、勇往直前地推行此国策,天下志同道合之人必会纷纷响应,维新之才也会不断涌现出来,届时,皇上何愁无人可用?”
光绪沉默了许久,又缓缓道来:“没错,你说得对,是朕一直犹豫不决,变法维新,事关重大,沟壑纵横,道路险阻,朕一直踌躇不前。”
载洸:“朕这次进宫,还带了两本书,请皇上御览。”
光绪:“快!拿来给朕看看。”他迫不及待地翻阅起载洸带来的书籍。
载洸则在一旁解说道:“这是《海国图志》,书中第一次破除了“九州八荒”、“天圆地方”、“天朝中心”等史地观念,向中国人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历史和地理。
更令人欣慰的是,他打破了传统的“夷夏之辨”的文化价值观。书中有言,“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有用之物,即奇技而非淫巧。”对付那些侵略者,不能“舍其长,甘其害”,而必须“塞其害,师其长”,只有“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光绪:“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不就是洋务派的观点吗?虽说这话已是陈词滥调了,但是这书各方面写得都不错,朕也觉得耳目一新,此书是何人所著,朕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