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郡主后,连天海就到了,这趟货连家整整走了两个多月,还不算从京城到浦口的时间,当然在陈国连家还需要出货、备货,这趟回来又是十几车的各种宝物要运回济原,这一来一回赚的就是个差价。
正好印刷厂这边,十七万字的四书,全部出完,第一版第一次印刷的四书,一套书分了为十册,出了一千套,共计一万册,这是二十天来,黑白不停着干,才搞出来的,所有人累并幸福着,工钱上方立没有亏待大家,第一次印刷结束大家都给放了假。
连天海和连天风见了这种书籍自然也是颇为惊讶,连云显在旁大致说了最近这几日看新书的心得,均是赞美之词。连云显虽然没有参与印刷活动,当然印刷厂那边是严格保密,不是工厂工人的外人严禁窥探,但是第一批新书出来后,方立便送给了连云显看,连云显这十多天来一直埋头在屋里读新书,当然有些心得。
有了连云显的试用,连家自然愿意接下这个生意,双方互相谈妥了价格,一万册书便上了连家返回京城的马车。这价格比之十字一文的手抄书卷要贵一点点,这事方立可不敢和方明海说,他们几个老顽固还指着这书便宜发售来发扬圣学呢,但是方立知道,如果书卖的太便宜,印刷术必然会招来门阀贵族的觊觎,到时候自己小命在不在都不好说了。
连敏和柳氏道别时哭得稀里哗啦的,引得方立都有点鼻酸了,这么多天的相处,方立真有点舍不得连家兄妹了,天下无有不散之筵席,最终还是分别了。
之后,方立找了蒋德,蒋德曾经在书画斋里任账房,不仅书画的鉴赏能力很强,画画的水平也是很高的。蒋德将三国里的插画重新画了一遍,上了色,包上绸缎,金丝装订后,精装版的三国面世了,计算了成本,一册精装书籍大概两百六十文,售价五两应该算良心了吧。几天后三册精装版《三国》制作完成,方立命蒋德送去唐王府。
从此,所有销售渠道,都带上了精装版的《西游记》、《封神演义》和《三国群英传》,书局的小人书生意更上层楼。当然等四书的第二次订货后,这点利润真的就没法比了。目前方立不准备在周边府县做新版书的生意,全权委托给连家销售,连家会对外说这书是来自江南某国,以此为方立书局加上第二道保险。
九月份的淮南大地上一片秋收的繁忙景象,农人的脸上都带着笑容,尤其是大寺村和相邻的几个村子,更是兴奋,干活都有劲多了,因为今年雨水不多,其他地方的收成并不比往年强,而大寺村附近的田地,因为水源充足,植株高大,谷粒饱满,比往年多收了二成。
比如青天村和桥对面的小林村相比,同样的地,小林村亩产能到两百八十斤算高的了,而青天村这边平均都达到了三百四十斤。
可别小看这两层,每年农民交完地亩税,大概一层收成,交完人头税,大概两层又没了,然后还有一些苛捐杂税等又一层收成没了,农民到手的粮食就剩六成,你要是租的地主家的地,还得给地主一半的租子,那么到手就是三层了,一亩地也就剩下八十多斤了,一个劳力累死能种二十亩地,只有一千六百斤粮食,要是孩子老人多的家庭就得挨饿。
但是你收成多了两成后,虽然地亩税也随着高些,其他的税没长,最后到手的粮食,一亩就能剩一百二十六斤,同样一个劳力种二十亩地,能收回两千五百多斤粮,吃饱饭,人均口粮要六百斤,这些粮能轻松养活四口人。况且有了方立发明的水车和脱粒机等农具,省时省力,一个劳力多种几亩地后都比往年轻松些。
这边农民在高兴着,那边一道圣旨正从各个官道送来,因国家抵御外敌,国库空虚,今年赋税增长了,地亩税从往年的十税其一,涨到了十三税二,其他税也有增加。
圣旨还没到,浦口县令先来找张宪了:今,各地粮食丰收,然城外流民不散,听说大寺村附近秋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