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左右的新军。(说是新军,其实从38年就开始打仗,多数是优质老兵),也就是吕梁区域的某纵,本身是抗日队伍,只在抗日这件上有立场,所以过程上没有流血。
细节上不做阐述。确实是实打实收到人了。
这是大头,算上小头,合计吸收成品部队接近两万,本身应该平分,袁飞用36门野炮(长治军工厂一个季度厂量)换了五千人。
这只是计算成品部队,各种战役遗留,被迫上山的散兵游勇,也不少。
发展为合计大概23万的部队,
而袁飞这里,倒也确实需要整顿一下。
开战前,大概有11万人(计入补充团),战损在一万左右。
得到收编伪军补充1.2万人,在太原榆赐个市区,收拢各处的散兵、游击队又得了6千人。而这次小冲突,人数不减反增,收编了3千多人。
吸纳新军1.5万人,加上从晋察冀划过来五个团1.2万人,太行划过来三个团5千多人。
粗略一算,人员净增4.3万,真正意义上的越打越多。计入非鬼械的补充团,规模16万左右。
问题也存在,来源太杂,而且是一次性的,整编起来需要时间。
至于新编部队,那就太多了。
在老根据地,水泉、长治、晋城一带正在组建8个新的步兵团,两个野炮团,一个骑兵团。
在新占据的地区,划分上,独占整个太原盆地,关是第一批次,就是组建12个新编步兵团。至于炮兵,则是还处于待定状态,现在太原军工厂的火炮产能还无法估计。
当然,各部算法也是不太一样的,袁飞这个算法是不算新兵,袁飞这种整营整营训练的方式,确实不合适计入队伍人数。
但旅长那边的搞法,是可以计入的,吸收了新兵,短暂的新兵期之后,由老兵带着,实打实在部队里成长。
在规模上,旅长的太岳也有了很大的规模。
不难看出,筱冢周遭,一个个庞然大物正在长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