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大唐官员考核,吏部会将官员家中子女的教育也做为一项考核内容,是子女,而并非子,此项先在长安试行。
吏部的官员考核,此时竟然加了这样一条,长安的权贵,尤其官员阶层,能不震动,谁家还没几个女儿,谁家还没适龄求学的女子。
这是送女儿去国子监女学还是不送,他们都需要好好掂量掂量了。
将女子入国子监学书和他们的实际利益捆绑,这简直就是釜底抽薪,让他们不得不去正视。
难道真的要和皇后以及太子对抗到底,到时候以当今皇后的做事风格,不做几个榜样才是怪事。
轻则罢官,重则怕是没有上限,定你一个欺君罔上之罪,这位娘娘也是做的出来的,以前又不是没有过,砍下的人头又不是没有他们金贵。
除了官员考核加入子女受教育程度这条以外,另外一条皇命才是真的震动天下。
以后皇族选秀和皇亲国戚迎娶,筛选女子有无入学国子监将做为重要筛选条件,后宫九嫔之上,皇亲国戚家中正妻,必须有在国子监求学经历。
也就是说以后选秀,有在国子监求学的女子,将有重大的优势,并且不在国子监求学,不能在后宫爬升到九嫔以上的位置。当然,之前的不考虑此项。
这一条让李弘苦闷不已,这不是专门为自己设立的一条。
父皇年迈,早就不关心啥选秀了,此时选秀出来的女子,也就他这个太子关心了。
以后自己做了皇帝,自己后宫就要加上这道紧箍咒了。
不过李弘毫不犹豫的支持母后,本来女学之事,他就是站在母后这边,其实压根就是他发起的。
这道皇命,其实无形中也拔高了有学识女子的地位,毕竟皇家是天下楷模,是众多权贵效仿的榜样。
当以后娶有学识女子成为一种攀比或者炫耀的资本,有钱有势人家,怎么会不送自家女子入学。
这四道皇命,即设立标杆,也为国子监女学的学生谋了很大的优势,甚至隐隐将有学识的女子社会地位拔高好几筹。
这还仅仅只是开始,以后肯定还有更多的政令偏向国子监女学。毕竟朝堂上坐着的那位,本身就是女人,而且是一个很厉害的女人,一个很有野心的女人。
于她来说,女人的社会地位提高了,她做许多事也就更加顺理成章,大概这就是所谓水涨船高。
女学,她必然是毫无保留的支持。
而且,此时的太子也是完全和她站在一起的。陛下那边,多多少少有些抵触,却也不会有太明确的立场,或者说,陛下不想管许多事情,他此时心中所求并非这些。
长安官场还有豪贵阶层,这几日吵开了锅,是大家齐心竭力继续和娘娘以及太子对抗,还是就坡下驴,送家中女儿求学,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题。
就在争吵和对抗此起彼伏之时,有一群女子随着太平公主进了国子监。
她们包括弘农杨氏,京兆韦氏,河东裴氏,武媚娘出身的武家,还有一群皇族女子,也就是陇西李氏,这几个大族女子帅先进入国子监女学读书。
他们几家和皇族一直关系密切,和皇族共同进退。
可是这一次的站队,还是让长安上层震惊不已,因为这几家妥协的太快,似乎其中隐隐有什么隐情。
而更让大家没想到的是,除了这几家送家中女儿入国子监女学,还有两家也送家中适龄女子入国子监女学读书,而这两家的出现,着实让人惊掉下巴。
范阳卢氏和清河崔氏,谁也想不到这两家会让家中适龄女子入国子监女学读书,虽然这两家根基不在长安,在长安的本家适龄女儿只有几个,可是就这个态度,足以让所有人下巴掉了一地。
这两家可不像前面几家,和皇族关系密切,和皇族共同进退。
这两家甚至可以说和皇族有很多的恩怨纠葛,从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