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成本与收益:1美分硬币为什么成为“鸡肋”
所谓“鸡肋”就是鸡的肋骨,骨头多而肉少,吃起来十分费力。该词出自《三国演义》诸葛亮智取汉中曹军兵退斜谷中,曹操进不能胜利,退又怕人笑话,多待无益,不如尽早归去。因此“鸡肋”一词便被用来形容那种做没有多大意义,放弃又有点可惜的事情。
美国1989年大规模兴起的“废除1美分硬币”运动就是这样一件事情,随着1美分硬币生产成本的加大,运动发起人表示“如今再花1.2美分去制造1美分硬币,显然是荒谬之举”,一时间,1美分硬币成了“ 留之无用,扔之可惜”的低面值钱币。
不难看出,曹操放弃进攻也好,美国的“废除1美分硬币”运动也好,都是在计算成本与收益的问题。成本也就是生产某种商品或者达到某种目的所要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在考虑成本投入的时候肯定要考虑收益大小。“收益”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被定义为“那部分不侵蚀资本的可予消费数额”,也就是财富的增加。
在市场经济发展迅速、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一个合格的经济人无论做什么投资都要首先考虑成本与收益,才能判断出这个投资是否有必要进行。比如要开一家饭店,除了要考虑房租、水电、工人工资、材料工具费外,还要考虑自身的工资及垫付的资金利息等。只有将所有的投资成本都预算在内,才能判断出饭店是否值得开,赚多少钱才能有收益。
37.信息不对称:为何
说隔行如隔山
“隔行如隔山”一说出自《晚清文学从钞·冷眼观》,大意是讲:不是一个行业的人就不懂得一个行业的门道,想从一个熟悉的行业跳到一个陌生的行业,然后在这个陌生的行业里迅速成为佼佼者是比较困难的,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和时间。
从经济学角度考虑,隔行如隔山就是信息不对称。本来应该是“商者无域,相融共生”的理想经营状态,由于不同领域的人掌握的信息量不一样,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掌握信息较少的人,则处于弱势地位,造成了双方处于不平等地位的现象。
许多人或许有过这样的经历,我们走进一家服装店看中一件标价300元的衣服,你觉得这件衣服就值200元,那你还价的时候就会问卖主150行不行而不是直接就愿意出价200,这时候卖主就从你那里获取了错误的信息,她以为你的心理价位是150,然后权衡成本,再稍微加点价钱卖给你,你才会在自己能承受的价位范围买这件衣服。很简单,谁先亮出底牌,谁就输了,也就是说,谁能掌握最真实有效的信息,谁就在这场谈判中占优势,反之,则在谈判中处于劣势。
当今时代是个信息极度泛滥的时代,打开电脑、电视、广播、手机、报纸、杂志等如洪水般的信息源源不断向我们涌过来,学会辨别信息真伪,挑选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已经成了新时期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另一个出口。
38.逆向选择:为何二手车市场会越来越差
逆向选择是在信息不对称基础上出现的一种经济现象,是指在信息作为重要生产要素的市场上,市场交易的一方如果能够利用私有化的信息使自己受益而使对方受损时,在信息中处于劣势的一方便难以顺利地做出买卖决策,于是价格便随之扭曲,市场失去了平衡供求、促成交易的作用,进而导致市场效率降低。
通常情况下,商品的价格和商品的需求量是呈反比的,当价格下降时,商品的需求量就会上升,但是在信息不对称的交易活动中,降价行为不一定能够为自己增加销量,因为消费者会担心商品的质量并不是自己心中想要的高质量而拒绝购买,这时候,市场机制在此便没有了发挥作用的地方。可以看出,逆向选择就是由于双方信息不对称和市场价格下降而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