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许旻昭,就不得不从他坎坷颠簸的前半生开始说起。
朔武帝在位之时,君圣臣贤,政清人和,是实打实的太平盛世,朔武帝本人虽说是马上平的天下,对文治武功的发展却一点没偏袒,不重文轻武,也不重武轻文,主打一个相辅相成,均衡发展。
故而,大顺早些年间,官学与私学发展的势头都很迅猛,两者互相较劲儿,规模也愈发壮大,上至官吏贵族,下至平头百姓,都有机会识字学说,接受教育。
可自打德庆帝即位之后,这样的局面渐渐不复存在,能供平民百姓接受教育的私学逐步没落,除却高门槛高要求的官学之外,就是世家大族自个儿把持建立的私学,学费昂贵且大多只招收自己家族的后代,全盘垄断教育市场,造成多数人无学可上的结果。
幸运的是,许旻昭赶在了能接受教育的尾巴上,给自己灌了一肚子墨水。
可人都道:福祸相依,有幸亦有不幸,许旻昭也不例外。
他收了满肚子的墨水无处施展,怀才不遇,尝到了大多数文人耿耿于怀的所谓愤懑情绪。
至于为何造成这种局面,就不得不再说说大顺的选官制度了。
大顺官员选拔采用察举制,以地方推荐为主,考试为辅,其官员治下士人只要是有真才实学,有一定的社会威望,或有值得称颂的道德品质,就有可能成为察举对象,从而登上仕途。
但这些一切的一切,都有前提,那就是君王贤能,吏治清廉。
到了德庆帝这儿,一副好牌愣生生被打得稀巴烂,地方选举权被少数公卿大臣、名门望族所控制,他们选士任官往往推荐名望家庭的子弟而不管其学问品质如何,也就使得察举范围越来越狭窄,被察举者也大都名不副实。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此时的察举制已经变成了那些公卿大族维护自己势力和特权的工具了。
而恰巧不巧,许旻昭就赶在这档口,关系钱财门第他都没有,如何能入得了那些官员的眼,连带着也就仕途无望了。
偏就这人年轻气盛,一腔热血翻涌而起就要同人理论,想见人家官老爷,可官老爷哪儿是那么容易见到的,不出意料的,他被家仆一顿闷棍给赶了出来,临了有人混在中间给了他重重一个黑棍,落在膝盖上,废了一双腿,年纪轻轻便与那木椅为伴。
他大受打击,借酒浇愁,浇了没两天,不浇了,为什么呢?
别以为他幡然醒悟,其实是他没钱买酒了。
没了酒,他还有手,他开始写酸诗,字字不得意,句句志不满,终日里的虚度光阴。
许旻昭的机会是没了,王麻子的机会这不就有了,他正愁黑龙寨没什么文化人,这许旻昭就踌躇满志地送到他面前了,他顺理成章地向他发出邀请,三推四请之下,才把这许旻昭连人带椅子请上了黑龙寨。
许旻昭本不想与这些人为伍,奈何没了一双腿,家里穷得都揭不开锅了,再不接受救济,真就得下去见祖宗了,他问自己:这般死了甘愿么?
回答是:不甘愿。
于是他就扭捏憋屈地上了黑龙寨,但他还有良心,跟王麻子商量,烧杀抢掠之事自己一概不沾,王麻子应下,毕竟他也没指望一个瘸子能助他劫掠。
后来的后来,许旻昭凭借着脑袋里的二两聪明肉,当之无愧地成了王麻子的“智多星”,“小诸葛”。
也从许旻昭变成了王旻昭。
就是不知,他自己知道自己的良心还剩多少了么?
*
说完老大,就是老二老三了,老二叫王坤,老三叫王烨,两人没改姓,是亲兄弟,本姓就是王,也没什么特别的悲惨经历,王麻子见了说是投缘,就收了当义子。
其实明眼人都看得出来,那王坤天生力气大,是个不可多得的将才,没这点子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