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至兵部尚书脚步急促的离去之后,身着常服的朱由检方才如释重负的松了一口气,缓缓回到了案牍之后,轻轻按摩着有些发酸的太阳穴。
京营废弛多年,名存实亡的背后或许有历代大明天子心灰意冷,置之不理的缘故,但朝野中的衮衮诸公们定然也在背后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数万军容齐整,战力彪悍又对天子忠心耿耿的士卒驻扎在京师附近,足以令得志在"宰执天下"的朝臣们心惊肉跳,辗转反侧。
历朝历代,除却马背上起家的开国皇帝之外,希望天子"无为而治"的朝臣们皆是不愿意见到一位"武德充沛"的皇帝,免得天子随时拥有"翻脸"的机会。
正因如此,他才于刚刚继位,根基尚未稳固之时,迫不及待的整饬京营,这一方面是为了自身的安全,更深一层次便是为日后加强皇权留下伏笔。
现如今,内阁首辅李国普经过前几日的"变故",应当会在"调兵"一事上保持沉默,朱由检唯一的阻力便是刚刚离去的兵部尚书。
女真大汗皇太极蠢蠢欲动,其野心远远胜过他那位建国称汗的父亲,令朱由检忌惮不已。
每每想起"后世"那一桩桩惨绝人寰的"血案",朱由检便是不敢有半点松懈。
现如今,借着"党争"的由头,他将名垂青史的"卢阎王"派遣至蓟镇,用以应付数月之后,倾巢而出的女真鞑子,并将尤世威擢升为居庸关总兵,令其与蓟镇遥相呼应,总算是令他安心不少,对于日后抵御女真鞑子也多了不少底气。
良久,案牍后的朱由检方才停住了手上的动作,转而扭头朝着一旁的司礼监秉笔问道:"朝中局势如何?"
近些时日朝堂上的纷纷扰扰,尔虞我诈实在是令人目不暇接,饶是朱由检也有些力不从心之感。
与这些沉沦宦海数十年的"老狐狸"相比,他还是有些稚嫩了,唯有靠着"皇帝"这层身份方才能够勉强掰掰手腕。
"回陛下,"闻声,沉默多时的司礼监秉笔便是连忙上前一步,躬身回应道:"大理寺已是对资敌案做出了最终的裁定。"
"此前被陛下驳回的曹于汴又重新上了请辞的奏本..."
言罢,司礼监秉笔便是微微躬身,但眼眸中却满是敬畏之色,这大明的局势看似变幻莫测,峰回路转,但实则尽在身旁天子的掌控之中。
短短半月不到的时间里,不但声势浩荡的"东林党"棋差一着,毫无所得,就连大理寺卿曹于汴这等重臣,也是迫于压力,被迫上书请辞。
这一来一回,天子于朝野间的却是威望愈发强势了,这"帝王心术"也是越来越成熟了。
"唔,还有何事?"
轻轻颔首,面色如常的朱由检便是紧接着追问道。
对于大理寺卿曹于汴上书请辞一事,他并不感到意外,毕竟他将"资敌案"由北镇抚司移交给大理寺这一举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便是一种利益交换。
"陛下,太常寺卿杨维垣上书弹劾东林书院..."微微错愕片刻,面色有些复杂的司礼监秉笔便是迎着朱由检颇为锐利的眼神,小心翼翼的回答道。
听得此话,案牍后的天子便是微微颔首,脸上露出了一抹果然如此的神色。
这些天,他虽然除了闻言宽慰首辅李国普之外,便再也没有其余干涉"朝局"的举动,但这大明朝可不乏聪明人。
唯结果论的话,便不难发现,李国普仍稳坐首辅之位,"阉党余孽"也仅有蓟镇总督刘诏黯然离场,而这其中还有不少天子想要扶持其心腹卢象升的因素。
除此之外,曾与"东林"针锋相对,积怨颇深的两淮巡察使袁世振也被默默召回了京师。
如此种种,自是不免让朝野中的些许官员心中萌生想法,想要通过对"东林"赶尽杀绝,赢得朱由校的赏识。
"留中不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