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七十六章情义难忘
“不错,爱妃不仅是本王的贤妻也是本王的红颜知己,知道本王忧虑所在。
此次出师北伐与列国争霸,虽然可以实现我历代吴国君王兴盛吴国,北上称霸之愿,可也留下隐患。
伍相国当年与父王君臣之谊本受列国传颂,只是不想到了本王,却因越国勾践与范蠡之事闹得君臣如此收场,实在是本王不愿看到之事。
本王心中有愧,也愧对父王。”
夫差说完也是叹了一口声,对于伍子胥的自绝,他也是未尝想过之事。
伍子胥虽然自绝之时也口出狂言,让他一段时日以来十分愤怒,可细细想之,又觉得伍子胥实是为了吴国,而非只是为了一己之愿。
(伍子胥死时曾要把他的人头挂于吴都城门,他要在死后看着吴国如何被越国所灭,吴都如何被越国勾践所破,这也是因伍子胥性格所致。虽然伍子胥是贤名远扬之人,后人也时下分推崇,可他掘坟鞭尸还有死后的遗言也是让人诟病,说明其胸怀还是不够宽阔,难与入圣,非是在下在此书之中有意贬损于他。)
而再想当年吴王阖闾得伍子胥辅助,吴国慢慢才开始真正的走向强大。
甚至于此时的吴都梅里,也是当年伍子胥亲自设计并主持修造。
而吴都因为水陆皆通,再开垦四面荒野,成为沃土,再打破原本吴国规矩,接收四面八方的流落难民,让这些人成为吴国新的百姓,化解了世族专权的吴国朝政,带给了吴都新的生机。
再大兴水利土木,让百姓真正得利,经过这数十年的君臣努力,此时的吴都不仅城防坚固,而且百姓富足,比之任何中原大城也毫不逊色。
这些不得不说都是相国伍子胥的功劳。
可为了北上争霸,夫差不得不行仁义之举,放了勾践与范蠡,也因此与伍子胥政见相背。
伍子胥虽然人老固执,但其心忠义,作为当年吴王阖闾留下的三位顾命大臣,这些年来也一直忠心于夫差,忠于吴国,尽心尽力。
他所防范的还是越国,他觉得越王勾践与范蠡这几年来受尽凌辱而不动生色,其心有异,必是抱着将来大举反攻之心。
若此时放了勾践与范蠡必成将来吴国大患。
可夫差又怎么可能放弃这一次北主称霸的机会呢?
而且若一列国想称霸于其它诸侯列国除了国力雄厚,兵甲霸于列国之外,还要以德服人,这一点夫差十分清楚。
若说不放勾践与范蠡,列国就会以此嘲笑吴国真的礼崩乐坏,不讲求礼遇。
(在春秋之时,对于国君一般是不能斩杀生的,而勾践卧薪尝胆其实也是发生在回到越国后三年,此书因为把时间线压缩,集中叙述一些重要历史事件,所以就不突出卧薪尝胆了,只是从一个侧面比较夫差与勾践两人,依历史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来论,历史上对勾践的正面评判以及对夫差的负面评判,其实并不客观。
就包括越王勾践最后灭了吴国,可还是用了十分卑鄙的手段,就是把渚过的小麦种子卖给吴国,导致吴国第二年大面积欠收,为救济百姓至吴国国库空虚,而勾践则趁吴国百姓灾难之时出兵攻吴,实是非常卑鄙的做法,为人所不耻。)
“王上不必心中有愧,若说不放勾践与范蠡,就会陷王上于不义,受列国诸侯所不耻。
而王上顾及伍相国大人颜面,并没有处罚于他,只是归还了当年他献给先王的宝剑,若是换是别人未必会因此自绝。
可相国大人本就脾气暴躁,觉得王上归还其剑,是有意与其斩断关系。
而伍相国的子嗣皆在齐国,并不在楚国。
虽然伍相国来吴几十年,为吴国立下汗马功劳,可他毕竟是楚人。
前几年鬼谷王禅清除楚国内祸,而楚王也为其伍氏平反昭雪,现在的楚国也是百姓安居,十分兴盛,这于伍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