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益于年前的那场捷报,天启四年的年节比往常还要更加热闹一些,也让愈加寒冷的冬天,平白多了一丝温暖。
只是大同,宣府两地的捷报传至京师许久,朝廷除了几日前发邸报至州府报捷之外,应有的封赏却是迟迟未决,仅仅派兵部点验了战果,收敛了阵亡的将士们,并给予了足额的抚恤。
除此之外,风闻奏事的御史们以及科道言官们倒是有奏本蜂拥而至,这不由得令得朝中的文武百官们暗暗生疑,莫非大捷背后,另有隐情。
...
...
乾清宫暖阁内,气氛有些剑拔弩张。
几名重臣神色不一,心中各有各的思虑。
涉及九边重镇,自是十分紧要。兵部,户部,礼部,吏部以及督察院均有人至。
人一多了,就难免有些纷争,他们这些人已经吵了不知道多少次。
"原因已经查出来了,都说说怎么办吧。"
天子朱由校寻了一个舒服的姿势,斜靠在鎏金龙椅之上,语气平静,听不出是喜是怒。
日前锦衣卫已经查明了此件事情的真相,也终于令得朱由校明白了为何在大同一战中,杨肇基的那两万京营兵自始至终都没露过面。
其根本原因就是简单的两个字:争功。
自从宣府巡抚解经邦去职之后,朝廷便一直没有委任新的巡抚,故而宣府大小事由全由宣大总兵杨肇基一人做主。
他自是能够颇为轻松的布防整个宣府,将其打造成铁桶一般。
可是大同就有所不同,虽说他名义上同样可以节制大同兵马,大同总兵官麻承恩也要听他调遣。
但是大同尚有巡抚高第,自是不愿意杨肇基对大同的兵马指手画脚。
或者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不愿意将军功与杨肇基分润。
毕竟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大同卫所废弛,兵力稀疏的时候,都能将蒙古人牢牢挡在关外,眼下兵源昌盛,更是不在话下。
故而高第没有接受杨肇基的好意,驱逐了之前驻守大同的两万京营兵。
在他看来,即便是真的有部分蒙古人来犯,凭借着大同眼下的兵力,固守一段时间也不成问题。
只是高第却是没想到,科尔沁部竟然倾巢而出,并且将精锐全部集中在了大同。
这也是他为何在闻听蒙古人来犯的时候,第一时间便跑去了代王府,希望能由代王府上书朝廷,令朝廷派军援助大同。
只是不料老代王却是个有主意的,那大同总兵麻承恩也是个狠人,竟然驳斥了高第的"好意",仅凭借大同城内那刚刚招募不久的卫所兵,将倾巢而出的科尔沁部挡在了大同城外。
"陛下,大同巡抚高第虽然有些许私心,但此役毕竟是胜了,若是随便论罪,怕是会寒了天下人的心。"
"不管如何说,若无高第尽心竭力,整顿卫所,大同兵力也无眼下之规模。"
兵部尚书孙承宗犹豫了片刻,率先出声为大同巡抚高第辩解了几句。
闻听此话,朱由校也是不动声色的点了点头。
孙承宗所言不差,虽然高第有些许私心,但是他在任上,对于整顿军户一事的确是用了心的。
根据锦衣卫的情报,大同巡抚高第为了招募将士,甚至变卖家产,拿出了七千两银子,给予将士们抚赏。
"陛下,巡抚高第素来知兵,不若找回京师,令其在兵部任职。"
见到朱由校脸色稍缓,孙承宗不由得心中一喜,继续进言。
眼下边镇不稳,正是需要人才的时候,似高第这般有才实干之人若是将其罢官夺职,实在是有些可惜。
大不了将其召回京师,在兵部任职就是了。
"天官,您的意思呢?"
朱由校不动声色,扭头看向一旁的吏部天官周嘉谟。
眼下大学士何宗彦以及朱国祚抱病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