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候深圳大部分的工厂都属于“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加工”和“补偿贸易”)企业,也就是香港或是外资公司负责寻找客户接收订单,进口生产设备、原材料及产品外销,而国内工厂则负责提供厂房、招聘劳动力并负责生产。那时纺织、玩具制造等产业是广东的发展支柱,所以心细手快的打工妹远比笨手笨脚的打工仔吃香。大部分工厂里面女性的数量远超过男性的数量,有些工厂听说甚至达到100:1。而这其中,又有相当一部分女性年龄小于20岁。
那时的工作基本和学历挂钩,初中毕业及以下的人做普工,高中毕业的可以做流水线上的小组长,品控之类的,大学生才可以做高级文员,主管等高一点的职位。不过有些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工作和勤奋学习,也能不断地往上升职,例如阿莲和阿香。我读书那会因为还没有大学扩招(从1999年开始),本科生还是偏向于找正规的单位或好一些的公司或企业,所以选择进工厂打工的本科生非常少,大部分工厂里面的大学生都是大专生。
我对公司同事越来越熟悉后才知道,阿莲所谓的本科毕业生才可以给高级文员职位的说法,是因为我们工厂唯一的那个本科生和她在一个宿舍。而那个女孩也是江西人,和我成为了好朋友后,她告诉我,她的本科是在南昌的一个民办学校读的。
说这么多,就是想说那时工厂里面的打工者普遍学历都不高,所以大部分人都非常年轻。那时候不少男性打工者找工作都倾向于去年轻女孩子多的工厂。在这样的工厂里,条件稍微好些的单身男性进厂没多久就被大胆的女孩子很快搞定,让其他女孩后悔没有早点下手。
每天上班时,总能看到穿成各色衣服的女孩子心情各异地排着长队在厂门口前等待着。而每次下班后,涌动的人潮里面大部分都是青春正茂的女孩们,一脸疲惫地赶回宿舍。因此工厂的打工者特别珍惜难得的不需要加班的休闲时间,尤其是周六晚上和周日。
那时没有手机,没有网吧,电影院、KTV又少又贵,大部分的打工人都喜欢约着老乡或是同事一起去逛街、逛公园、滑冰、跳舞、打桌球等。我跟着她们也去了不少其他的工厂,听她们讲她们工厂的那些事情,尤其是一些待遇好的工厂,我也暗暗下定决心要尽快多学点东西,跳槽找更好的工作。
改革开放给本地人带来生活上质的飞跃的同时,也因为大量外来人员的涌入带来了不少的治安隐患和家庭纠纷。所以本地人也会拿着本来是香港人对除广东省以外的大陆姑娘贬义称呼“北姑”来指代我们,后来有些开店的广东人也学会用这个词来指代我们。而我们也会用这个来评价别人是否尊重我们。那时候大部分的店都是广东人开的。有些店主或店员以为我们听不懂广东话,在那里嘀嘀咕咕说话,听到有说“北姑”这个字眼,我们大多数都会互看一眼,默契地离开。还有些人看到我们这些“厂妹”,就会说些非常轻佻,甚至下流的话。遇到这种事情,我们大部分都是忍气吞声,转身离开。
工厂外面的这种鄙视和骚扰还可以躲避,但是工厂里面的骚扰却让人退无可退,只能硬杠。那时候打工者法律意识都非常薄弱,很多时候碰到事情都选择吃个哑巴亏,默默忍受了。而结果却让那些人变本加厉,甚至最后阴谋得逞。
工厂里面虽然女多男少,但是大部分管理人员都是男性。这就让有些品行本来就不好的男性在有点权力之后开始玩弄女性。而有些品行不好的女性也会出于自己的各种目的对男性管理人员投怀送抱。和同事们,老乡们在一起八卦聊天时,这些话题占了我们聊天内容的一半以上。而公司里面那几个品行不好的男人早已被带着排名进入黑名单了。
那时因为我是何姑娘助理,好多人都不会招惹我。而我长相一般,更是因为之前洪灾的原因,又黑又瘦,好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