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般若,是大智慧。
般若智慧,是能够了解大道、了脱生死的智慧。
波罗密,是到达彼岸。
般若波罗密,是抵达大智慧的彼岸。
戒,在律己。戒除五毒“贪嗔痴慢疑”。
定,在放下。看淡五毒。
慧,在觉悟,勘破五毒。
修戒,手中有剑。
修定,手中无剑,心中有剑。
修慧,心中无剑。
断,节断欲源。
舍,舍去存欲。
离,无欲无我。
世间何为欲,无处惹尘埃。
见山亦是山,见水亦为水。
我即是山水,山水又与我何干。
戒,是一种方法,不是唯一。
修,是一种形式,无需拘泥。
悟,是路径,不止一条。
善,是动念,形神俱备。
空,是状态,内外兼修。
缘,得之幸,失之命。不可说,亦不可求。
放下,是心态。
解脱,是目的。
生死,是过程。
生,当放下。
死,应解脱。
因果,是规律,起止重于过程。
祈愿,是心力。
信仰之道,在于“逻辑自洽”下,心力的恒久加持。
佛,弗常人,是具有大智慧的人,是追求真理而觉悟得道的大智圣者。亦如东方儒家之孔子,道家之老聃,西方的耶稣,默罕默德,甚至古希腊的哲学先圣们。
菩萨蛮 · 求因
翩翩飞雪堂前落,悠悠思绪心头锁。把酒醉红尘,知交能几人?
他乡为异客,寥处最消磨。宿醒叩僧门,问求菩萨因。
在《心经》里,向佛提问题的是舍利子,在《金刚经》中的主角则是须菩提,另《楞严经》的主角是阿难,他们都是佛祖的知名弟子。犹如《论语》中,孔圣之子路,子由,子夏,颜回;《约书》中,耶稣之彼得、马太、雅各、多马。
因此,佛认为古往今来一切圣贤,一切宗教成就的教主,都是得道成道的大智慧者。只因个人程度深浅不同,因时、因地的不同,所传化的方式亦有所不同而已。
(二)
云何得长寿,金刚不坏身。
复以何因缘,得大坚固力。
云何于此经,究竟到彼岸。
愿佛开微密,广为众生说。
自古凡人众生皆求得求多求有,而患失患寡患无。所有的凡心境界不是烦恼焦虑无常,就是担忧病痛贫苦。正如古人所言:“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在愁中即病中。”
众生此类愚痴妄想,实质上就是困于一个“相”字。心心念念执着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怎能不时时刻刻烦恼焦虑和忧伤。
修心证悟,恰是要勘破这些虚幻的“相”,明白人生“有得亦有失,有甜亦有苦,有聚亦有散,有生亦有死”,自有处悟无,从无中证有,去践行“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觉悟“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方终可“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其实,这就是一种世人所应追求的人生哲学。
菩萨蛮·浮生若梦
浮生若梦如朝露,红尘了去心无住。
无舍亦无求,无喜亦无忧。
如如不动处,不取于相故。
一念水东流,万般应俱丢。
古罗马的哲学家兼皇帝马可·奥勒留在记录其内心独白的《沉思录》所言:“人所执着的是什么呢?啊,除哲学别无他物。唯哲学可以保持我心中的神性,使我们免受伤害与屈辱,使我们超然于苦乐之上,使我们不致装聋卖傻或矫情掩饰,使我们无需仰人鼻息,受人驱使。何止于此,哲学使我们的心灵虽遭逆顺而安之若泰。”
他指出:世界变幻,命运难测,人世无常。人生若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