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第九届茅盾文学奖的揭晓,又勾起了自己阅读小说的心思。找到本次获奖的《黄雀记》,《生命册》和《这边风景》,还有最近风靡的《三体》,以及朋友刚刚推荐的《新宋》,五套小说同时连读,倒也错落有趣。
不知是如今的小说不再那么引人入胜,亦或得来的太过容易?总之是再也找不回当年坐绿皮火车求学路上一夜读完《平凡的世界》而亢奋不已的心情;再也不能重拾出差途中手握一本《黄金时代》而无法释卷的状态。也许是外部生活方式的演化?现在谁的耳旁不是不停“嘀嘀”作响的朋友圈。也许是人们的内心已经习惯了浮躁地凌乱不已,麻醉于碎片化了的世界?从而,导致我们好似选择过剩,实则已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自主选择的能力。 好吧,就这样开始吧。这本读个开头,那本再看几章…哪块儿有趣,就多耽搁一会儿,哪里无聊,就一略而过。这倒也符合当下注意力至上的经济概念。
王蒙讲述**斗争年代故事的《这边风景》,不仅书里的维族人名着实又难记、又易混,整本书的风格也是前苏联XX斯基式的。仿若回溯到高中节选课本,更像重写了周立波的《暴风骤雨》。读起来,寡然少味。诚然,作者在自己的书中找回了曾经的自我,而读者却实难融入其书中营造的呆板世界。这个奖项更应该是赐予歌颂了党和人民一辈子的老人的一个安慰吧。读老爷子的小说,多是在读人为粉饰过的历史,多是在读被政治化了的深情。倒不如他的自传体杂文《我的人生笔记》更接近真实的人类情感。
读苏童《黄雀记》的感觉与之前读他的《城北地带》如出一辙。读了几章,心情就很是不好了。书中,没有含着泪的笑,没有化成歌的哭。有的只是无处不在莫名阴霾的悲伤,灰色凄凉的无助,甚至是在用无能的可耻写成的一篇现实版的悼词。平心而论,《黄雀记》比起《许三观卖血记》多有不如,更无法比拟《活着》,但同样出生于江南的苏童比余华,在其写作生涯中,更能保持着一贯的孤独郁结本色。我想,这次将奖项颁给他,也许就是在肯定他的这种少有地苦苦坚持吧。
李佩甫的书是第一次读到。《生命册》中吴丢丢在城中第一天的境遇,让我不禁想起同样自己的一位来自偏远乡村的大学同窗,在毕业后无处安身,险些流落街头的心酸往事。这部莫言和小城老树般的情节杂烩组合,再润上些刘震云般的文风笔触,反正其同为河南老乡,讲故事的口音也该差不许多吧。《生命册》总算还是更接近于流行小说,至少让广大读者可以随着书中人事境遇的发展,读到些屌丝特立独行,却也能成功的爽文。
《三体》是被当下科幻届推崇为几十年难得一遇的佳作。在读的过程中,没少后悔学生时代没有认认真真地学好物理。这可真不能怪罪于那时授业的老师,只怪当初处于青春叛逆期的自己,不仅对于物理,甚至包括所有功课都提不起兴趣去好好学习。本书的文笔实在是一般般般,应是靠奇思妙想的情节取胜吧。这也符合现下流行地靠独辟蹊径的创新获得成功的商业模式。如今,如梁羽生文中从一重修到九重循序渐进的成功;如金庸书中所弘扬的融汇佛、道、儒的博大精深已难受追捧,更多常见的是古龙笔下的石破天惊,一招制敌。
对《新宋》的开卷阅读是需要极大勇气的。这可是一套总计十几本的长篇弘著啊。以每本书15 ~20万字计,这是不少于200万字左右的大部头。这得需要作者付出多大的呕心沥血来写毕,也需要读者有着多韧的锲而不舍来读完。 希望这几套书自己可以咬牙读下去。即使读到中途实在懈怠了,无聊了,放弃了也无妨。无论如何,只要能够重新开始阅读,总是件好事情。
(二)
前几日挑选的五部小说,都没能一鼓作气地读完。幸好,或工作之余、或旅途之中,或宾馆午夜,仍能借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