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十五年(1750年),为筹备崇庆皇太后(孝圣宪皇后)的六十大寿,乾隆帝以治理京西水系作为借口而下令拓挖西湖,拦截了西山、玉泉山、寿安山来水,并且于西边开挖高水湖和养水湖,用此三湖来作为蓄水库,保证了宫廷园林的用水,还为周围的农田提供了灌溉水源。
乾隆帝以汉武帝挖昆明池操练水军的典故,将西湖更改名为昆明湖,将挖湖土方堆筑于湖北的瓮山,并改名为万寿山。
清漪园内,用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海上三仙山”之构思,于昆明湖及其西侧的两湖内建造了三个小岛为南湖岛、团城岛、藻鉴堂岛,以此来比喻海上三山之蓬莱、方丈、瀛洲。
清漪园里面,广泛的仿建了江南园林及山水名胜,比如景明楼仿岳阳楼、望蟾阁便仿黄鹤楼、凤凰墩就仿太湖、后溪湖买卖街则仿苏州水街、西所买卖街仿的是扬州廿四桥等。
园内的主要建筑为大报恩延寿寺,且有一条很长的廊坊,其内的建筑与装饰绘画都相当精彩,具有艺术价值以及众多的游赏建筑。
颐和园万寿山清漪园,园中理政及居住性质的建筑极少,乾隆帝游览此园都会当日往返,从来没有在园中居住过。
清朝道光年以后,因国力衰弱,就宣布了撤三山陈设,清漪园便逐渐被荒废。
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放火烧毁。
光绪十年至二十一年(1884年至1895年),为用以慈禧太后退居休养所,便用光绪帝的名义下令重建清漪园。
可因经费有限,就集中财力来修复前山建筑群,并且在昆明湖四周加筑了围墙,便改名为颐和园,成为了离宫。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园内的建筑和文物惨遭八国联军破坏,于二十八年(1902年)重新修复。
颐和园虽然在大体上恢复了清漪园景观,但在质量上却有许多地方下降。
许多高层建筑,因经费关系而被迫减短,尺度也有所缩减,比如,文昌阁城楼从三层变为两层,乐寿堂的重檐改为单檐,但也有加高的建筑,可如大戏楼。
苏州街被焚毁后便再也没有恢复,而由于慈禧偏爱于苏式彩画,就在许多房屋的亭廊上改彩画和玺彩画更为苏式彩画,在细节处改变了清漪园的原来面貌。
宣统三年(1911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溥仪皇帝退位,但颐和园仍作为私产,还是由清室内务府管理。
颐和园从万寿山顶的智慧海向下看,由佛香阁、德辉殿、排云殿、排云门、云辉玉宇坊,共同构成了一条层次分明的中轴线,山下是一条长七百多米的“长廊”,长廊枋梁上拥有彩画八千多幅,号称为 “世界第一廊”。
长廊之前是昆明湖,湖的西堤便是仿照西湖的苏堤而建造的。
万寿山后山、后湖古木成林,拥有藏式寺庙、苏州河古买卖街,后湖东端具有仿无锡寄畅园而建成的谐趣园,显得小巧玲珑,被称之为“园中之园”。
园林的桂花,来自于清朝宫廷,是经过几代人的养育、不断探索、扩展和创新而得,盆栽桂花已经发展成为颐和园的招牌花卉。
从2002年开始,颐和园每年都会举办“颐和秋韵”桂花文化节,用容器古朴、花香浓郁、花期应时、树形完美作为特点,最大限度的展示了颐和园品牌花卉之艺术精品文化。
又同时以盆栽的形式,参加了中国首届和第二届桂花文化展览以及中国花卉博览会、园博会等赛事,均荣获了最高奖项。
2012年,正月初一至二十,颐和园谐趣园涵远堂会举办了首届梅花与腊梅的“两梅”盆景艺术展,集中展示了梅花、腊梅、迎春、五针松、黑松、紫竹等十三个品种,共计五十二坛盆景。
从此以后,“两梅展”每年都会举办,2017年间,总共展出将近二百盆以梅花与腊梅为主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