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走的匆忙,若是往常,她可以在娘家住下。
但是现在因为初二柱受伤需要人照顾,所以她必须晚上赶回来。
到了镇子上,杨氏秤了点比较肥的猪肉,又买了匣子点心,雇了辆车就往后水村去。
后水村在宁泗镇东边三四里地。
到了杨家,杨氏多给了车夫两个钱,请他稍等一会儿。
每年杨氏都是这个时候,腊月二十六自家杀猪忙完,下午回娘家走节礼。所以杨家老两口早就在家里等着女儿了。
还有杨氏的哥哥嫂子,弟弟弟媳,听见招呼也都出来迎着。
杨老太见着女儿,上下打量,见女儿精神头很好,高兴极了。
看来女儿这段时间在婆家过得不错。
“爹,娘,这次啊,我稍坐一会儿,得赶紧回去,车夫还在外边等着呢。”杨氏匆匆道。
“二柱前些日子遇了流匪,伤着胳膊和腿,在家休养着呢。”
杨家众人听了,都吓一大跳。细细询问之后才算松了一口气。
杨大嫂见小姑子这次回娘家,节礼丰厚,还雇了马车。
诧异道:“翠翠,你婆婆怎的这次如此大方?”
一家人其实早就憋着想问了。
杨氏浅笑,“大嫂,你可真是猜错了!
这次是小春,哦,就是大妞,她们姐妹都有了正式的名字小春,小夏,小秋,正应上出生的季节。
是小春给我的钱。靠我婆婆,那得等太阳从西边出来了!”
众人更是诧异了!小春?
杨氏解释:“小春这孩子和以前一点不一样了,主意大的很。
现在和村里的陈大夫学着采药。只是还瞒着家里,她还有其他打算呢!”
杨老太太一直很心疼闺女在初家过的不省心,这次看闺女回来,真是喜忧参半。
又高兴女儿现在日子过得比以前好了,又忧心女儿因此惹婆婆生气,受婆婆的磋磨。
杨氏匆匆的说了自己的情况,又问了问娘家的情况,见一切都好,就赶紧告辞了。
杨老太太急忙让小儿媳给闺女装了一篮子梨带回去。
杨氏也不推辞,自己娘家这几棵梨树,每年挂的果子又大又甜,存在菜窖里,冬天一家子都爱吃。
众人送了杨氏出门,杨氏上了车,和爹娘哥嫂弟弟弟妹告辞,往家赶路。
回到初家庄,没等进村,杨氏就下了马车,给了车钱让车夫回去了,免得村里人看见,让初老太听说了起疑心。
回到家天已经快黑了,小春也在陈仲家炖了大骨头几个人吃,刚回来。剩下的肉,小春冻在外面,打算过年再吃。
杨氏见过公婆,初老太今天卖了猪肉,钱已经锁进柜子,心情大好。
。。。。。。
到了除夕,家家户户都开心过年,初老头也精神头十足,开始一家之主的训话,全家人聚在一起,初二柱也挪动了出来。
“今年的猪养的上膘,明年咱们家再买头小猪仔回来养。
初熊在李秀才那里读了几年书了,开春到镇上学堂去考试看看吧!”
初大柱一家喜笑颜开,初熊端着架子,一副儒雅书生的模样,但是小春看他那眼神,得意的很呢!
乡下的孩子,大多就是在小学堂找个启蒙的先生,识点字也就行了。
极少数的很有天赋的孩子会继续去大一点的学堂读书,那也自然就需要更多的财力支持!
人常说,清贫之家累积三代风调雨顺之下,才能供出一个读书人。
初家有两个孩子读书,虽说只是在村里读书,就已经花了不少的钱了,如果再去镇上,那肯定得准备更多的银钱!
不过花花轿子有人抬,现在都是高兴的时候,自然也没人说那种泄气话。
刘氏看看自己儿子,满意极了,“爹,娘,那李秀才经常夸咱家熊儿呢!我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