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这边农村,正常情况,平时都有大集,一个大队或者一个小镇,每旬一天,或者一个星期一天,像这个镇比较大,就是两个大集,向阳生产队是每旬阴历的二五八,那边第三生产队是每旬的三六九。逢集了,村民们都会带着自家能拿出来换的东西,到集上换点需要的东西,比如我拿鸡蛋去跟你换点针头线脑,只要交易的双方觉得合适,这都是可以的。这也算是农村除了供销社之外,唯一一个合法交易的渠道。当然,大部分村民都喜欢直接用钱换物,也是默许的一种方式。
只是这几年年头不好,农民都饿着肚子呢,哪有东西出来‘换’,大集也没有人,从去年才算好一些。今年也算个灾年,但是毕竟到年根了,多多少的比平时也热闹一些。尤其是向阳生产队的,夏天伺候庄稼,养猪养鸡,冬天伺候大棚蔬菜,跟别的村一比,这日子都是顶顶好的了。
收入多了,村民们腰杆子也硬了,这不,到了赶大集的日子,一声“赶集去呀”,也能收到左邻右舍回应了。
到了赶集这天,许秀娟和两个儿媳妇都准备去看一下,年前也就这两个集了,去换点零碎东西,再看看有没有什么便宜的东西,再给几个孩子买点糖甜甜嘴,大棚的收入就不错,再节省,过年了,也得让孩子吃块糖。
婆媳三个背着背篓,装着家里省吃俭用攒下来的几十个鸡蛋,装了几把大棚里刚摘下来的蔬菜,大集的位置差不多在村子和镇子的中间位置,倒是不远,婆媳几个和村里人一起结伴过去。
大部分都是拿家里攒的鸡蛋去换东西换钱,鸡屁股下的银行这句话流行了多少年,不是空穴来风的。
今年欠收,虽说有大棚啥的贴补着,跟别的村子比肯定是不说是天地之差,也是好很多的,起码能多吃不少饱饭,但是日子其实还是紧巴巴的,这不一些村民就留了一点点细粮过几天过年给孩子老人,其他的都背出来了,打算拿去换成粗粮,或者换成钱。其实他们还是希望换成粮食的,这几年的情况给大家留下阴影了,大家坚持的信念是,还是手里要有存粮才行。
到了大集上,这会人已经不少了,路两边一个挨着一个的小摊位,摆着一个个的背篓,放着鸡蛋、粮食、咸菜,白菜土豆萝卜,少数的几个摊位摆的有肉、鸡,甚至有个摊位摆的是半桶的小鱼,看样子应该是凿开冰窟窿去捞的,来赶集的也不光是附近的村民,也有镇上的居民,这儿起码不要票,也比私下交易安全。
婆媳几个也没有什么着急的,就靠边找了个位置把背篓摆上了。
鸡蛋有不少摊位都有,但是蔬菜新鲜呀,除了自己村里出来这几个人,还真就没有。所以,不到一小时的功夫,婆媳三个的背篓就空了。背着空背篓,仨人也跟着人流逛逛,遇着合适的小物件也买点,毕竟过日子嘛,针头线脑油盐酱醋少了哪个都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