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太子,理论上来说,李承昭不需要将兵法学习的太精,他更多需要学习的还是帝王心术,驭人之术。但兵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其实和治理天下有共通之处,所以李智云也不希望儿子一点不懂兵法。
故,他也不求李承昭能成为百战百胜的统帅,但是基本的兵法策略,番邦治理之策,他必须要懂。否则将来若有战事起,他不知道该用什么人为将,那可是大问题。
贞观十一年过去,大唐进入贞观十二年。
去年是风调雨顺的一年,今年同样也是风调雨顺的一年。帝国无大事,那就是继续修建粮仓屯粮。粮食这玩意,多到烂在仓库里和仓库里一无所有完全是两种概念。当然,作为天子,李智云还是很讲良心的,即将过期腐烂的粮食,他全都让人拉出去给那些奴隶食用,算是不浪费吧。而且,奴隶们也能饱餐一顿,皆大欢喜。
如今的奴隶境况,比初期要好上很多。初期帝国使用奴隶,完全是当作一次性消耗品,吃得少干得多,起的比鸡早,睡的比狗晚,完全被当作畜生使用。民间有句歌谣;骨在水泥下,骨在淤泥中,骨煤不分家,奴隶无家归。
但凡修建水泥路的地方,在路旁不远处,肯定能找到巨大的焚烧坑洞,里面全都是奴隶的骨头渣。而河渠和运河两岸也是同样的一个道理,基本上都是如此。民部统计过死掉的奴隶数量,前后加起来近六十多万。这是一个极其庞大的数字,还不包括正在死的,和正在被押送来赴死的。
辉煌盛世之下,其实是奴隶尸骨堆砌而成。这么做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比较显而易见的一点,就是帝国子民劳役减轻,他们能放开耕地,放开生孩子。人口蹭蹭上涨,粮食税赋年年增多。
至于奴隶惨不惨,这并不在帝国官员的考虑之内。众所周知,奴隶不是帝国子民,那么他们就不是人。既然不是人,那又何必怜悯他们的经历呢。
眼下,帝国中的部分组成部分,可是世家门阀。他们虽然饱读诗书,但是论残暴,他们比谁都残暴。南北朝时,山东士族到处修建堡垒,庇护佃农和本家人。而关陇贵族更不用多说,脱胎于鲜卑等部落的他们,本质上还是草原那一套做法。即,谁赢,谁享受敌人的一切。
而今,随着帝国吃不掉的粮食拿出去,偶尔给奴隶们加餐,足以让他们感恩戴德,毕恭毕敬的继续为帝国奉献生命,帮助帝国加快发展,对外扩张拓土。
偶尔,李智云也会感慨,他即将打开一个血腥的压迫时代。只不过,压迫的是番邦人而已。他从不后悔,因为这是帝国变强的重要途径。他不仅要让帝国赢在起跑线上,还要让帝国直接赢到终点。
使用奴隶的原因,李智云自然也少不掉将这份思想灌输给太子李承昭。曾经,太子问过他,一直这样压迫奴隶,难道不会出事吗?
李智云的回答的是,不要让奴隶和帝国起冲突,而要让奴隶和奴隶之间起冲突,从他们的内部进行瓦解,让他们在互相争斗中为帝国服务,最终一起去死。
血淋淋的事实,曾让太子沉默过,直到李智云将匈奴等草原部族旧事拿出来说给他听,并告诉他,似突厥等部落就是狼。当帝国强大的时候,他们是一条听话的狗。当帝国衰弱的时候,他们就会像隋朝末年那样,跳出来危害帝国。
熟读史书的李承昭自然能很快理解父皇的话中意思,渐渐的,他的思想开始和皇帝同化,再也不会同情那些奴隶。
而这,正是李智云需要的效果。太子就是要带在身边教导,这样才能让他走上自己想看见的道路。至于太子师,他们只是用来教导太子礼仪诗书的罢了。帝王之术,怎么能由他们教导。
大臣们倒是看不出太子到底是个什么想法,主要是太子年纪虽然不大,但是因为跟着皇帝的缘故,学习的很快,已经能够做到喜怒收敛,不显于人前。这让很多想讨好太子,成为潜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