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UU小说网>其他类型>大辽之从监国之路开始> 第153章 赵光义夺位之谜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53章 赵光义夺位之谜(1 / 2)

赵广美是他的弟弟,他这个人确实也是很有才华,能力也是相当的不错呢?所以这个时候,赵元佐提出我你这个人作为将军,他自己也是产生怀疑。一个有用的人才,无论他去哪,都能够发光发热,这是他赵光义个人的意见,人才都是需要挖掘的。可是像面前这样的人才。他赵光义只有怀疑了。

“谁教你让他为帅的,你说,是谁让你为帅的,你说呀?”赵光义眼神无比狠辣的看着他,然后开口说道?

赵元佐的想法也是让他自己一笑而过,因为有些时候一笑而过,结果总是出乎意料,赵元佐的个人意见,却也是引来有心之人怀疑,他有些怀疑他的儿子是故意这样呢?这样让他想起金匮之盟?据说赵光义很爱读书,即位当年他就宣布改元“太平兴国”。

按传统政治的一般常识,新君是要到次年才能改元的,不然一年有两个年号,纪年就混乱了。不知道是出于无知还是头脑发昏的缘故,赵光义这么做,从儒家观点来看肯定是不妥当的。不过赵光义还是以赵匡胤的继承人自居,他封自己的弟弟赵廷美、侄子赵德昭、赵德芳为亲王,一派“共保富贵”的景象。

太平兴国三年(978),赵光义逼迫泉漳与吴越两个割据政权纳土归地,979年,赵光义消灭北汉政权,初步完成了赵匡胤未竟的统一大业。随即他又攻打辽朝燕京城,试图建立盖世武功,不料遭遇高梁河大败,不但自己中箭差点丧命,而且战败之时军中还有人试图拥立赵匡胤的大儿子赵德昭为帝。这一事件使赵光义将两个侄子视为皇位的威胁者。班师回朝后,心情郁闷的赵光义没有对消灭北汉的将士论功行赏,赵德昭看不过去,便提醒赵光义,不料赵光义大发雷霆,说“等你做了皇帝再赏不迟!”或许是因为赵德昭有家族遗传的忧郁症,据史书记载,他仅为这一句话而自杀了。

太平兴国六年(981),年仅23岁的赵德芳也死了,有关死因,史书记载语焉不详。

赵德昭、赵德芳死后,对赵光义及其子孙的皇位形成最大威胁的就是其亲弟、开封府尹、秦王赵廷美了,而与赵廷美比较亲近的宰相卢多逊也成了赵光义的眼中钉。于是赵光义召见了原来的政治死敌,但同时也是卢多逊对头的赵普。赵普这时已被罢相多年,备受冷落,自然不愿放弃这次重新掌权的良机。他对赵光义的目的心领神会,于是对赵光义说,其实当年杜太后,也就是赵匡胤兄弟的母亲临死时,曾要求赵匡胤将皇位传给赵光义的,赵匡胤也答应了,杜太后命赵普将她的遗命记下来,赵匡胤将这份遗命藏在金匮中秘密保管。这个事件历史上称作“金匮之盟”,又称“昭宪顾命”,“昭宪”指杜太后。赵光义对此喜出望外,并很快在宫廷中“发现”了一份所谓的“昭宪顾命”遗书,作为他合法继位的依据。他对赵普十分感激,不但让赵普重新称相,而且尽释前嫌,还为自己以前和赵普的不快而向赵普道歉。

事实难以考证,本质根源可窥知

太平兴国七年(982),赵普便诬陷卢多逊向赵廷美暗通高级机密,阴谋勾结,并说他们盼着赵光义早死。于是,卢多逊被流放到今天的海南岛,赵廷美则被软禁,不久被安置到房州(今湖北房县),两年后因忧悸而死。赵元佐是赵光义的长子,一直为四叔抱不平而向父亲申辩不已,听到其四叔死讯,居然顿时疯了。

中国历史上,但凡涉及最高权力之争夺,史书记载往往含糊混乱;其中细节根本无从考辨。赵光义继位,固然可追究赵匡胤迟迟不立皇储之失误,但赵匡胤不立皇储之隐情,已难知究竟。

赵光义对辽作战大败而归,为了巩固皇位又不惜迫害亲弟、亲侄,统治中充满了阴谋与权术,闹得宋廷上下人心惶惶。不过赵光义自有一套粉饰太平的手段,他大开科举之门,使得天下大小官员尽成了“天子门生”。同时又极力宣扬文治,搜访天下图书,组织典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