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循环: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最基本的功能是实现血液与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 。
典型的微循环是由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网,通血毛细血管 ,动脉—静脉吻合支和微动脉七部分组成 。
血液从微动脉流向微静脉有三条通路①迂回通路(营养通路)②直捷通路(生理意义在于是血液能迅速通过微循环进入静脉 以保证静脉回心血量)③动—静脉短路(有利于体热的保存 )
微循环的调节受交感神经和体液因素的调节 。交感神经可控制微动脉的舒缩程度,决定进入微循环的血流量 ,所以微动漫是微循环的“总闸门”。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控制微循环内血量的分配,成为微循环的“分闸门”,微静脉是微循环的后阻力,微静脉收缩时,毛细血管后阻力增大 毛细血管内血液不易流出起着微循环“后闸门”作用。
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几乎无神经支配 。
组织液是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中的液体 ,绝大部分呈胶冻状,是由血浆滤过毛细血管壁而形成的 。基质是胶原纤维和透明质酸钠,不能流动。
★滤过是液体由毛细血管内向毛细血管外的移动。将液体从毛细血管外向毛细血管内移动称为重吸收 。
★液体通过毛细血管壁的滤过和重吸收取决于毛细血管内外的四个因素: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静水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和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有效率过压=(毛细血管血压+ 组织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组织液静水压)
毛细血管动脉端的血压平均为30mmHg,组织液胶体渗透压约15mmHg,血浆胶体渗透压约25mmHg,组织液静水压约为10mmHg,故毛细血管动脉端的有效率过压为正值,约为10mmHg。毛细血管静脉端为负值,约为-8mmHg。
★影响组织液生成和回流的因素 :①毛细血管血压(例如,右心衰竭时中心静脉压升高,静脉回流障碍,全身毛细血管后阻力增大,从而使毛细血管血压升高,引起全身水肿 )②血浆胶体渗透压(如某些肾脏疾病时,因蛋白质随着尿液的排出,机体丢失蛋白过多,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而导致有效率过压增大,组织液生成增多而引起的水肿 )③毛细血管壁通透性(丝虫病患者的下肢水肿)④淋巴液回流(在过敏烧伤的病理情况下 ,局部释放大量组胺,缓激肽等使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部分血浆蛋白渗出毛细血管,使病变部位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升高,有效率过压增大,组织液生成增多 而回流减少发生的局部水肿 ) 。
淋巴循环:组织液进入毛细淋巴管 , 成为淋巴液。淋巴液在淋巴系统内流动称为淋巴循环。
淋巴循环的生理学意义:淋巴循环是血液循环的辅助和重要补充,它能回收组织液中不能从血管回流的蛋白质,小肠的毛细淋巴管具有吸收肠内脂肪的功能,调节血浆和组织也之间的液体平衡,淋巴结还具有防御和屏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