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内廷制度的改革,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太医院和皇家财团的改革,到万历末年(19世纪末)才能最终完成,而情报机构方面的改革,更是到天启年间(20世纪初)才彻底定型。
而在此期间,南、北两线的战争,依旧在继续,国本之争、皇族制度改革、第二次工业革命等事,也在一一发生。
1864年,万历十六年。
经过五年时间,戚继光率领的20万明军,以及10万余印度土军,已经完全占据了英属印度。
整个印度,除了葡属印度的果阿等殖民地,全都被明朝占领。
原本,英国东印度公司从1757年开始,通过普拉西之战(1757年)、四次迈索尔战争(1767~1799年)、三次马拉特战争(1775~1818年)、两次锡克战争(1845~1849年),完成了对印度的统一。
在这个时空,却在即将镇压“印度民族大起义”、彻底征服对印度之时,被明朝夺取了胜利果实,最终为中国做了嫁衣。
这五年,英国不是没有派出使者,想要和谈,甚至提出可以割让一部分殖民地,请求明军停止战争、保留英属印度,但都被明朝拒绝了。
一方面,此时的明朝也想要开拓殖民地,印度就是离中国最近的,并且已经被英国人开发成熟了。
而只要把英国的印度殖民地夺下来,英国再想组织对中国的远征,就不能再在印度集结军队、囤积物资,也不能调动数十万英属印度的土兵帮助他们,后勤补给的路线也将变得更长,中国本土将更加安全。
另一方面,明军在戚继光的带领下,在印度起义军的协助下,一路势如破竹,在恒河流域几乎没有受到多大程度的抵抗,只有在西北印度河流域和南部沿海,才打了几场硬仗。
如果换个人指挥、换一个没有起义军协助的时间,恐怕没办法这么轻松取得这样的战果。一旦明军放弃了这一次的战果,下一次再想打印度,恐怕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而且,明朝为了打这场战争,不但调动了张居正在改革期间积累的大量军火物资,还发行了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支战争债券。
因此,必须取得足够大的利益才行。
这五年,英国也不是没有往英属印度派出过援军,但此时的英国军队总数也不超过20万,一批一批的派过来根本没什么作用。
明朝派到印度的20万军队,不仅距离更近、往来更方便,而且还与国内刚刚训练出来的新军不断轮换。
五年时间下来,虽然明朝在同一时间投入印度战场的军队,数量不超过20万,但已经为明朝锻炼出了超过100万拥有实战经验的新式军队。
因此,明朝也有余力将这场战争继续打下去。
但英国在明军完全占领英属印度后,却已经没有办法再将战争继续下去了。
另一方面,在印度战场上作战的同时,明朝也在其他方向对英国实施进攻,以逼迫英国选择放弃印度、结束战争。
在阿拉斯加,明朝集结了数万新军,对英属北美西部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等地(加拿大西部)发起进攻。
在阿富汗、波斯,明朝也派出使者,提出对这两国的君主进行册封,以帮助他们驱逐英、俄的殖民势力。
阿富汗、波斯两国,早在郑和下西洋和陈诚出西域时期,便与明朝有了接触,做了几百年明朝的朝贡国,知道明朝对藩属国是会给予保护的,回赐给他们的物品也比他们的贡物更值钱,并不像西方列强那样贪婪。
阿富汗在得知明朝击败英军,并且还为了卫拉特汗国这个藩属国与沙俄开战以后,很快便接受了明朝的册封,成为了明朝的藩属国。
但波斯却早已经沦为英、俄的半殖民地,拒绝了明朝的册封。
在马尔代夫、马达加斯加等国,明朝同样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