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姑娘……
一帮子人一窝蜂的涌了上来,不管不顾围成一圈就打了起来,他们下手,哪有轻重,竟把人给打死了。
那钱小官人见出了人命,竟也镇定,叮嘱他们要守口如瓶,否则出事大家共同倒霉。
这些人谁也不想吃官司,就听钱小官人的话,把他扔到了一个荒废的深井里,又回学堂去了。
夫子回来找不到他的学生,人人都说不知道,又说是不是先回家去了。
这样又过了一天,直到第三天的时候,他的父母来到学堂,寻找儿子,才知他已两天没有回家。
家里人慌了,到处去找,还是没有找到。还是夫子出主意说,让赶紧报官,他有个学生在官衙里作文书,还能和县太爷说上两句话。
因着这层关系,效率竟也颇高,官府很快派了衙役们过来查办此案,又整整的寻找了五天,才在后山上找出他的尸首。
忤怍前来验尸,说身上多处都有伤痕,口中鼻中也有淤血,生前应受过一番折磨,县太爷当时很生气,学堂清净之地,竟然发生如此龌龊之事,为正风纪,定要把这个案子查个水落石出。
夫子和苦主的父母,对县太爷感激零涕,回去只等案子真相大白的那一天早点到来。
可这一等就是几个月,竟然再也没有一丝动静,那书生的母亲眼都哭瞎了,在床上一卧不起,家徒四壁,无钱抓药,眼看着奄奄一息,她躺在床上,还不忘催促自己的丈夫,去衙门里问问孩子的事情,可有眉目。若孩子这样不明不白的死去,自己就是死也难以暝目。
她丈夫有些怕事,以前也总是教导孩子不要惹事。可这个家已经破败,还有什么怕的,就听妻子的话去了县衙,差役却告诉他,大人出去了,让他改日再来。
后来他又去了几趟,可每次都巧得很大人刚好都出去办事,每次都让他下次再来,问底下的人知不知道他儿子的事办的如何?
还被别人给骂了一顿,让他只回家安心的等着,有消息了自然会通知的。
后来。他的妻子临死也没有等到儿子申冤的那一天,终是含恨而去。
这男人自此像变了一个人,再也不似从前胆小怕事,竟日日去县衙门口喊冤,后来见人就说他儿子死的冤,这件案子在县城里越闹越大,几乎到了家喻户晓的地步。
别人在大街上看到他,就问你儿子的事情查出来了吗?他口中疯疯癫癫,走近些,依稀可以听到:天理何在,天理何在呀……
俗话说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时间久了,县城内还是传出了一些隐隐约约的消息,县太爷是被人拿钱给封了嘴呀,那书生是在学堂的后山被发现,他一个书生,平时又不与什么人来往,哪里会有什么仇家,夫子出去半日,就出了这等事,一个大活人说不见就不见了,那么多同窗竟然没有一个人知道,岂不是怪事一桩?
县中还是有正义之人,有一个落魄秀才姓王,他自认文采极好,苦读多年,却一直与仕途无缘,心灰意冷之下,把那追逐名利之心放下之后,竟生生多出一番热心肠来。
同为读书人,难免生出相惜之感,他就指点书生的父亲,让他去知府那里喊冤,那农夫孑然一人,了无牵挂,带着王秀才给他的壮纸,一路乞讨,来到了州府。
那秀才教他不要去府衙喊冤,没准告状不成,还会被轰了出来。
让他瞅准机会在街道上拦轿喊冤,总还有一线生机。
方法还算凑效,在街头和乞丐混在一起,蹲了十多天,终于等来了知府大人出巡,街上行人又多,拦街喊冤,还是闹出了不小的动静,知府大人纵使不情愿,也只能接了这个案子。
开衙那天,门口人山人海。知府大人把过程走了一遍,听他叙述完案情,就让他回去等着消息了。
这一等就从夏等到了秋,他又故技重演拦轿喝冤,这回却被狠狠的打了一顿,罪名是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