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隆皇帝玩儿了这么多年的权力的游戏。他终于英明了一回,他知道专业的事儿应该交给专业的人办。
有关军队建设和战争的事儿还得是交给杨老令公这样专业的人出马。这也算是他用鲜血换来的教训了,之前他也想用不专业的人取代杨老令公,结果就是差点给他的大梁搞灭国了。
从那以后景隆皇帝算是知道了专业有多么重要了。
只是......
多年以来的权术习惯,让他并不想公开站出来支持杨老令公,而是决定迂回一下。
他决定加大对军方的支持力度。他这也算是顺水推舟了,杨老令公本人回来和文官集团撕逼,那对杨老令公来说是就事论事,可是对文官集团来说却不是。
文官集团只会觉得杨老令公这是在用战事和国家安危来威胁他们。
别说,这招还确实是管用!
至少他们现在是真的不敢跟杨老令公撕破脸。
于是景隆皇帝就顺水推舟,假装和杨老令公谈条件。假装用同意杨老令公的作战计划来换取军方的让步。
文官们也知道,自己不能把武将压得太狠。毕竟现在还得指望武将帮他们保卫家业呢,所以他们也就勉强同意了。
而杨老令公在听到皇帝的条件之后,也只是略微和皇帝在暗中追加了一点要求就同意了这个条件。
很显然,一切的关键都在之前杨老令公提出的作战计划上。
杨老令公在接手前线的战事之后,很快就稳定住了战线。随着战争慢慢进入僵持阶段,大梁和北庭的地位开始逐渐逆转。
北庭毕竟只是一个游牧帝国,而且还是一个半奴隶制的游牧帝国。
它有着游牧帝国的一切优势的同时也有着游牧帝国的一切劣势!
相比起农耕文明,游牧文明最大的劣势就在于生产力水平低下。这也就决定了他们打持久战的能力要远远比不上农耕文明。
自古以来,游牧帝国打持久战能耗死农耕文明的也就只有一例,那就是蒙元耗死了南宋。
可是蒙元是以几乎整个亚洲消耗南宋半壁江山,这还得耗几十年才能耗得过。可见游牧帝国在持久战能力上有多么的羸弱。
随着大梁和北庭之间战线的稳固,北庭已经开始显现出疲态了。
这个时候的大梁内部已经出现了要议和的声音。杨老令公对此自然是大为光火,因为他已经看到了胜利的希望。
大梁这边坚持得越久,对北庭来说就越是绝望。杨老令公已经开始调集全国各地的勤王部队在逐渐向着北庭大军的后路逼近,他们大梁何需议和呀?
然而,在火器被仿制成功之前。确实是议和的声音占据了上风。原因很简单,如果按照杨老令公的计划,大梁将进一步追加投资,那些虫豸们就又得少吸食不少民脂民膏。
毕竟以杨老令公的脾气和威望,还没人敢向他的部队伸手。
对于虫豸们来说,民脂民膏就合该是他们的。怎么能给杨老令公用来保家卫国呢?
而且若是杨老令公打退了北庭人,那功劳可就都是军方的了。
这怎么能行?
功劳必须得是读书人的啊!
虽然打仗他们不太行,但是他们可以议和呀!只要最终的停战方式是靠议和得来的,那首功就是他们这些读书人的。
至于那些“丘八”?怎么配和他们这些读书人争功?
于是,为了自身所在阶层的利益。文官们费尽心思想要促成议和,这让杨老令公大为光火。
如果不是相比起开战之前景隆皇帝脑子清醒了许多。他可能真就会同意文官们的说法,甚至有可能对杨老令公下手。
这一次火器的出现给了景隆皇帝破局的机会。至于杨老令公为什么会同意让步?
那是因为在杨老令公的作战计划必须得让大梁全国上下一起支持他才有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