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厢,也就是南市,原本上海县衙所在地,一直都由中国政府管辖,概因洋人管理的租界名号,便与闸北和宝山两地,有了华界之称。
这里的小东门、十六铺和庙前街一带,瞧着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是商业最为繁华的地段。
小东门的东面,便与十六铺相互毗连,西面则与城隍庙、豫园相邻,有轨电车开辟线路,也多以小东门为起讫站。
李云飞的前身,便是在十六铺各个码头讨生活,而他也正是凭借了,这点儿身体记忆,才能准确来到小东门附近。
要不然的话,就他一个来自后世的山西人,早已经转的晕头转向,难辨东西了。
“鼎鼎大名的十六铺码头,以前只在电视里见过,现在也能去瞧瞧真面目了!”
暗自做好打算的李云飞,暂时忍下腹中的饥饿感,继续寻摸着前行。
十六铺是上海滩,一处重要地标,是南北货、农副产品和水产品的集散地,曾代表着上海的繁华,有“先有十六铺,后有上海滩”之说。
因为靠黄浦江,水路交通便利,各种商店、会馆和公所,扎堆云集于此,人群熙熙攘攘,为十六铺的码头航运、贸易服务。
童涵春国药号、万有全腌腊店、协大祥、宝大祥、信大祥棉布店、老饭店、德兴馆和老同盛南货店等等名店,在这里应运而生,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洋行街、油车街、里外咸瓜街、花衣街、竹行街等,形成了行业性的特色街市,一条条街巷星罗棋布,如蜘蛛网般繁密。
李云飞一路行来,不仅见识了这些繁华,最重要的是,他遇到了形形色色的民国中人。
如今的他,正缺乏对外界生活的详细了解,眼前络绎不绝的人流,就成为他获取消息的来源。
其中既有着装破旧、衣衫褴褛的穷苦百姓;也有身穿中山装和旧长袍、旗袍的普通市民;还有一些长袍配皮鞋、西装革履的富裕商人。
至于说小部分,偶尔出现的“上层精英人士”、洋鬼子,则全都是奔“钱”而来。
他们只等交易达成,便匆匆离去,掉头返回租界里,继续享受着,纸醉金迷的“上流生活”,根本不会在此长久逗留。
总而言之,聚集在这里的上海人,大体是以中、下、底层民众为主,都在为生计奔波。
他们之间最明显的区别,就在于是否解决了温饱,生活质量如何。
这些不同阶层的人们,对初来乍到的李云飞来说,可比沿途所见,种种民国旧风光,以及那些繁华景致,要有用得多。
他以金钱开道,请客吃饭等等有效手段,在自己那张,能说会道的巧嘴加持下,通过一番有意无意的接触、交流,从阶级兄弟姐妹口中,得到很多信息。
直到他肚子有了七分饱,才停下这种风骚操作,于慢条斯理间,来到码头对面的街市,开始仔细打量,这令他好奇不已,真实的十六铺码头。
眼前不远处的黄浦江上,运输繁忙,帆樯如林,密密麻麻的各种船只,运载着来自天南地北的货物、人群,此刻或是在竞相停靠,或是逐渐远去。
码头上的苦力,闷头装卸货物,只为能够多挣些吃饭钱;远道而来的“淘金者”,走下客轮,因终于来到上海,欣喜不已。
于洋行街站定身形,静静观察的李云飞,目睹码头上的这一切,心里忍不住暗自感叹。
“停靠的客运轮船,数量委实不少啊!可见在时下的国人心里,都对上海充满向往。
那些不甘平庸、走投无路之人,一窝蜂地跑到这里,幻想要搏个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发迹机会。最后又能有几人,成为那万中无一的幸运儿?”
感叹之余,他也对自己脑海里,尚留存的那些,从各类影视剧集中,获取的民国信息,全部打上了大大的问号。
“现实中的十六铺码头,果然和后世剧本上,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