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军大营的军队分两路开拔了,一路由罗亨信与朱冕率领,总共两万人马,杨牧云随行其中,向西北行去;另一路由于谦和宣府都督同知杨洪率领,只有一万人,向正西而行。两支军队开拔的时候,都没发出什么声响,可见其训练有素。
朱冕对这次分兵没有什么意见,这两万人全部是来自大同镇的精兵,换句话说都是他的部下。而另一万人来自宣府,与他并不是一个系统,自合兵一处后,龃龉不断,这次将他们甩开了,他心里说不出的痛快。他父亲朱荣是靖难功臣,被太宗皇帝封为武进伯,可谓功勋世家。他袭爵后,任大同镇总兵官,曾多次带兵出击塞外,屡立战功。这次接到圣旨后,更想大大露脸一番,打一个大胜仗给皇帝看看。
跟朱冕的踌躇满志相比,杨洪显得低调沉稳许多。他没有显赫的家世,而且年纪也比朱冕要大得多,父亲杨璟只是军中一个微不足道的百户,因此他的起点也只是比一个大头兵要好一些。袭取父职后,他曾随太宗皇帝北伐,也曾跟随阳武侯薛禄征大松岭,长年守备边关。一步一个脚印,由一个百户升至都督同知,这次他带的宣府兵虽然不多,但都是久经战阵的老兵。
相对于两名下属,罗亨信更加心事重重,他自永乐二年踏入官场以来,已四十余年了。期间几经沉浮,在工部、兵部任职。他永远忘不了永乐十一年时,那时他任兵部右给事中,因手下办事官校勘关防文书迟误,影响了军队的调动,使得准备二次征讨漠北的太宗皇帝大怒,当即将他贬到新设置的交趾布政使司新平府去了。那时派去交趾当官可不是一件好差事,交趾本为安南国,于永乐五年被大明征服,而后设为交趾布政使司,完全成为大明一省。安南并入大明并不平静,征伐安南的大军刚一还朝,安南的地方豪强便掀起了叛乱,杀逐大明设置在交趾各地的官吏,后几经征讨,仍没有完全平定下来。去交趾做官,是要时刻把脑袋别到裤腰带上。他到了新平府后,不计个人安危,走访各村各寨,兴修水利,开垦荒田,减免赋税,抚恤老弱,争取到了大多数本地土官的支持。而对那些坚决与大明为敌的地方豪强,他也采取分化瓦解,对其中顽固不化着,则毫不留情的予以打击,将新平一府治理得安定祥和。他的卓越政绩引起了朝廷的重视,永乐二十二年,太宗皇帝死在出征漠北的路上,太子朱高炽即位,拔擢他为监察御史。后升任为右佥都御史,并奉命到陕西监练八卫兵守备边疆。自此他开启了二十余年的守边生涯,期间曾多次击退蒙古各部的侵扰,因功升至大同、宣府总督。对于皇帝派一支骑兵袭扰漠北,他是反对的,因为这如同隔靴搔痒,根本不能起到打击日益严重的边患作用,反而极容易将一支精锐葬送到关外。可皇帝急于争回面子,根本听不得底下群臣劝谏,大军需要调去南征是吧,那就派一支不大的队伍悄悄出关,多少斩些人头回来也算出了胸中一口恶气,这种孩童想法让许多大臣哭笑不得,同时也对这位意气用事的年轻皇帝有了新的认识。
府军前卫这支五千人的骑兵队伍是皇上亲自带过的,又称天子幼军。在其出发后不久,这位年青皇帝就下旨令各镇整顿兵马,以便随时接应救援这支天子亲军。罗亨信不敢怠慢,在大同宣府遴选精兵,以便随时能够出关。就这皇帝还不放心,怕各地将领虚应其事,将新上任的兵部右侍郎于谦派到他这里来了。
“看来皇上是要让老臣我打头阵啊!”罗亨信心中暗叹,于谦一到,他二话不说,便领军出关。他没期望能够真的接应上这支天子幼军,大明朝的北方边境从辽东一直绵延到甘肃,几达万里,五千人马撒在这瀚海一般的草原上就如同一条微不足道的小鱼,谁知道它会游到哪里?
可巧的是,这条伤痕累累、命悬一线的小鱼竟真的让他给碰上了。使得他欣喜之余,心里又涌现一丝难言的忐忑。他并不惧怕与蒙古骑兵交战,正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