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官志》中,魏羽看到这样一段话:
“文臣自太师及开府仪同三司,可荫子若孙,及期亲大功以下亲,并异姓亲及门客;
太师至保和殿大学士,荫至异姓亲,无门客;
中大夫至中散大夫,荫至小功以下亲,无异姓亲。
武臣亦以是为差……以斯以观,一人入仕,则子孙亲族,俱可得官。”
魏羽心道:“大宋恩荫这玩意儿,啧啧,厉害。”
可谓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在恩荫制度之下,官员子弟读书做官比一般寒门子弟要顺利不下百倍。
打心眼里,被前世教育公平思想影响的魏羽是很不喜欢这样子的制度。
他在前世就是贫困学生,连个寒门都算不上。
寒门好歹得陶渊明那样,不为五斗米折腰。魏羽在饥寒交迫的时候可没有那个气节。
黄碟都卖,何况折腰。
只要不是弯,其余皆可谈!
但话说回来,魏羽也深知,这大宋一朝的恩荫制度,由来已久,而且往后还要延续很多年。
所有的制度都是在当时的各种势力斗争妥协的结果。
他可没有自信道什么虎躯一震,文武大臣都听我一人号令的程度。
宛如王莽一样,想要自己建立一整套新东西。
那不是死得快是什么?
在当下的大宋,恩荫虽然看起来不公平,但是这样的制度也有其可取之处。
尤其是在赏功的时候。
军中的汉子冲锋陷阵,不外乎想着是为自己或者为儿孙某一个前程。
那么赏功之时,自己的前程或者儿孙的前程就是最为看重的事情。
如果朝廷觉得有的将领再加赏赐反倒不美,那么将原本将领应该得到的赏赐或者爵位官职通过恩荫转到儿孙身上,也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想到此处,魏羽已经有了计较。
但是这样操作,自己一人说了算,合不合适呢?
魏羽深知自己不是圣人,只要自己思虑不周,那么一旦处理失当,便容易寒了将士们的心。
这些将士可是在战场上厮杀回来的功劳,不能轻慢。
冥思苦想后,魏羽眉头渐渐舒展。
赵匡胤忍不住问道:“皇儿,这赏功之事,你作何打算?”
魏羽道:“这赏功一事,首要公平。”
赵匡胤面带着笑意,等着魏羽说下去。
“金银奖励到时候回朝有司再行核算。而军功奖励,为了公平起见,我觉得可以先定一个标准。”
“标准?什么标准?”
魏羽道:“比如说,攻城,野战,奇袭等,按照杀伤敌军人数,或者敌将品级,将军功分为几个等级。”
赵匡胤饶有兴趣:“听起来不错,皇儿说下去。”
大宋开国以来虽然也多次用兵,逐渐统一华夏南方,和黄河流域。但是奖赏军功之事,由于每一次的战争时间,规模,都不一样,所以难免在奖赏的时候带有很强的随意性。
而此次北伐,大胜契丹后,魏羽说道要定立一个标准的说法引起了赵匡胤极大的兴趣。
魏羽继续道:“比如攻下府城,和攻下县城,军功不一样。损失巨大攻下城市和几乎没有损失攻下城市,军功又不一样。”赵匡胤点点头,表示极为赞同。
魏羽接着又说道:“但是战场瞬息万变,同样的县城,有的县城地理位置重要,难以攻克;有的县城敌军力量空虚又很容易拿下,这样的又必须有个区分。”
“哦!如何区分?”赵匡胤的兴趣越来越浓。
魏羽胸有成竹,继续侃侃而谈。
这样的情形,我们可以寻一些军中老将,秉公无私者,组成一个评审团。
说道评审团,魏羽心中不自觉的想起来那四把可以转起来的椅子。
上面坐着四位导师,为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