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此修行,即不堕落。
门人尽诵,皆生敬心,言:“善哉!”
五祖遂唤秀上座于堂内,问:
“是汝作偈否?”
“若是汝作,应得我法。”
秀上座言:“罪过!实是秀作。”
“不敢求祖,愿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惠,识大意否?”五祖曰:“汝作此偈,见解只到门前,尚未得入。”
“凡夫依此偈修行,即不堕落。”
“作此见解,若觅无上菩提,即不可得。”
“要须入得门,见自本性。”
“汝且去,一两日来思惟,更作一偈来呈吾。”
“若入得门,见自本性,当付汝衣法。”
秀上座去,数日作偈不得。
有一童子,于碓坊边过,唱诵此偈。
慧能一闻,知未见性,即识大意,能问童子:
“适来诵者,是何言偈?"
童子答能曰:
“你不知、大师言生死事大,欲传衣法,令门人等各作一偈来呈吾看。"
"悟大意,即付衣法,禀为六代祖。”
“有一上座名神秀,忽于南廊下书《无相偈》一首。”
“五祖令诸门人尽诵,悟此偈者,即见自性;依此修行,即得出离。”
惠能答曰:
“我此踏碓八个余月,未至堂前。”
“望上人引惠能至南廊下,见此偈礼拜,亦愿诵取,结来生缘,愿生佛地。”
童子引能至南廊下,能即礼拜此偈。
为不识字,请一人读,惠能闻已,即识大意。
惠能亦作一偈,又请得一解书人,于西间壁上题着:
呈自本心
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识心见性,即悟大意。
惠能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又偈:
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院内徒众见能作此偈尽怪,惠能却入碓坊。
五祖忽来廊下,见惠能偈,即知识大意。
恐众人知,五祖乃谓众人曰:
“此亦未得了”。
五祖夜至三更,唤惠能堂内,说《金刚经》。
惠能一闻,言下便悟。
其夜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法及衣,以为六代祖。
将衣为信,禀为六代,代相传法,以心传心,当令自悟。
五祖言:
“惠能,自古传法,气如悬丝,若住此间,有人害汝,即须速去。"能得衣法,三更发去。
五祖自送能于九江驿,登时便别。
五祖处分;
“汝去,努力将法向南,三年勿弘此法。”
“难去、在后化,善诱迷人。"
"若得心开,与吾无别。"
辞违已了,便发向南。
两月中间,至大庾岭。
不知向后有数百人来,欲拟捉惠能,夺衣法。
来至半路,尽总却回。
唯有一僧,姓陈名惠顺。
先是三品将军,性行粗恶。
直至岭上来趁,把着惠能,惠能即还衣法,又不肯取。
“我故远来求法,不要其衣。”
能于岭上,便传法惠顺,惠顺得闻,言下心开。
能使惠顺即却向北化人。
惠能来于此地,与诸官僚、道俗,亦有累劫之因。
教是先圣所传,不是惠能自知。
愿闻先圣教者,各须净心闻了,愿自除迷,如先代悟。
(下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