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说到“奥斯曼帝国”在崛起后被“帖木儿帝国”狠狠爆锤,亡国之际却发现对方调转矛头去东征明朝。
老谋深算的“帖木儿”在诱使“奥斯曼帝国”苏丹巴伊泽特,跟随自己在土耳其中部亚洲领土上进行“假撤退”,便轻易就做到把对方带到了安卡拉平原。这时,巴伊泽特大军无法抵抗帖木儿军队里的高效骑兵,在几次排山倒海般冲锋砍杀过后,他很快就屈服了。无论帖木儿的这场胜利多么壮观,但也都是昙花一现。
希尔丁格曾总结说,“由于缺乏巩固,帖木儿的伟大胜利最终一无所获。”因帖木儿的“遗产”与“掠夺和冲突”密不可分,故帖木儿大军一旦撤退,其占领区就会乱做一团。当然,若“帖木儿”死了,帝国会危险。
“帖木儿”大军于西元1402 年在安卡拉击溃了“奥斯曼帝国”军队,并俘获了“奥斯曼苏丹”巴哈泽一世,并用锁链将他带走。不幸的苏丹于第二年在囚禁中去世,却留下了四个继承人,使得他们在十年内彼此争夺对奥斯曼安纳托利亚剩余部分的控制权。这也是“帖木儿”愿意看到的,毕竟操控对方命运才显得高明。
“帖木儿”继续向西,大军推进到了爱琴海港口“士麦那”(即后世土耳其的“伊兹密尔”)。在那里,“大军”占领了一座基督教的“十字军”城堡,并屠杀了所有的“异教徒”守卫者。
“奥斯曼帝国”首都“伊斯坦布尔”的拜占庭式宫殿大门也被“帖木儿大军”拆卸下来,并带到了万里之外的“帖木儿帝国”首都——撒马尔罕,在那里受到了克拉维霍的大加赞赏。
在“帖木儿”征服对方之前,对“奥斯曼帝国”的政策是通过征服、篡夺和交易来巩固“苏丹”对加济酋长国的控制。然而,到了西元1420 年,“奥斯曼帝国”的力量已经重整旗鼓,于是在希腊半岛进行了新的战役。
待“帖木儿”死后,在“穆拉特二世”(西元1421年——西元1451年在位)统治下的“奥斯曼帝国”收复了大部分失去的领土,但还有一些被“帖木儿帝国”军队占领着。
其实,“帖木儿帝国”对“奥斯曼帝国”所发动的一系列战争,实际上牵扯到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那就是“奥斯曼”在“帖木儿”的“大国战略”中究竟如何定位?只要弄清了这个问题,就能明白了为什么“奥斯曼帝国”能在“帖木儿”大军的铁蹄下幸存下来了,毕竟论起综合国力,尤其是军事实力,帖木儿完全碾压奥斯曼。
与大众刻板印象不同的是,一开始,“奥斯曼帝国”并不是“帖木儿”战略上的敌人,因为对方的实力和档次远远不够。恰恰相反,因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积极对西方“基督教世界”发动过“圣战”,无形中将“伊斯兰教”影响力得以在欧洲大为扩张,让“帖木儿”先入为主就将其视为了整个“伊斯兰世界”的“前沿”和“壁垒”。
是故,“帖木儿”不仅没有对“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领土表现出任何觊觎之心,反而默认了“奥斯曼”在小亚细亚的扩张。他对“奥斯曼帝国”战略定位的转变,正是在西元1399年。
因为此时,“奥斯曼苏丹”巴耶济德的军队在击败了“西方十字军”之后极度膨胀,在围攻君士坦丁堡的同时,还敢向东方进军并占领了受“帖木儿”保护的埃尔津詹埃米尔国,还收留了与“帖木儿”敌对的伊朗“黑羊王朝”的可汗卡拉•优素福。这些操作终于触怒了“帖木儿”。
于是,“帖木儿”就写信给巴耶济德,以训诫的口吻要求他退兵,并交还卡拉•优素福,同时,“帖木儿”也肯定了他对抗欧洲“基督徒”的功绩。这时的“帖木儿”依然是希望和“奥斯曼”和平共处的。
但是,巴耶济德的回信却彻底摧毁了“帖木儿”对于